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入WTO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经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来中国投资办厂,由此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然而,伴随“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最低工资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涨薪潮”的兴起,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在我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依赖低劳动成本投入的惯性,导致制造业结构升级缓慢、制造业产品一直处于国际产业价值链底端的加工组装环节。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严重削弱了我国制造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发展模式面临空前的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背景下成本优势的丧失、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成本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目标是我国制造业如何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结构升级困境中突围出来,构建高劳动力成本下的制造业发展模式,实现制造业结构升级。首先,本文对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现状分析发现,与国际主要竞争对手相比,我国制造业存在一定的单位劳动成本优势,这种单位劳动成本优势来自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国内制造业中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比较,表明劳动力成本、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所占比重呈现同向发展趋势。其次,基于“效率工资”理论和“微笑曲线”理论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路径进行分析,将作用机制归纳为:收入拉动机制、成本推动机制和心理关联机制。选取劳动生产率作为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替代指标,劳动力成本、技术水平、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作为解释变量,利用全国30个省市2001-2010年1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发现劳动力成本、技术水平和资本投入对我国制造业结构升级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劳动投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制造业结构升级。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比较发现,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力度与劳动力成本的高低密切相关:劳动力成本过低,会导致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激励不足;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合理激励”区间内,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会促进整个制造业的结构升级;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未越过“过度激励”的转折点,在制造业可承受范围内,劳动力成本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再次,本文构造半对数模型分析劳动力成本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力度,结果表明:劳动力成本上升会带来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减少,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值比重增加,这意味着制造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演进。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制造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基于劳动力成本角度有以下几点建议:健全效率工资制度,保证劳动报酬增长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双赢”;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保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