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产品流通是稳定国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高效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可以使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实现供需平衡,并且能降低农产品的腐损率,节约社会资源。山东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基地,农业的发展对山东经济的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切实加强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建设,提高渠道流通的效率,不仅可以带动当地农民收入的增加、扩大内需,还能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并推动山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前山东省主要有两种农产品的流通模式,其一是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其二是以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流通模式,本文利用比较研究、实地调查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山东省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认为: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虽然流通环节繁杂,农产品腐损率高,但其具有强大、快速的集散功能,也适应当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以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模式,从理论上来说具有很大的优势,其流通环节短、中间成本低,将利益回流到生产端和消费端,还能降低流通消耗,节约社会资源,但是其受到资产专用性成本的影响,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在对山东省农产品进行完善和改革时,作者认为,以超市为核心的“农超对接”流通模式和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不能单一的选择某一种模式,而应该交错发展,相互促进,不能“一刀切”的改革,只有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传统的流通模式才会演变成较高级的流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