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以来,人类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了大量温室气体,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以及工业生产成本的增加已经严重影响了人类正常的经济活动和生活。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统计,90年代末到20世纪初期,全球CO2排放量增长幅度超过50%,在20142017年间,这个数值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趋势。此外,联合国气候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使得全球联合减排成为一种有约束性的法律义务,从而使得碳排放权成为了一种可交易的碳金融资产。环境/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等以市场为基础的工具被广泛认为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解决气候问题不可或缺的政策工具,自2005年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出现以来,全球碳市场经历了快速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量和消耗量位于世界前列,因此,中国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并在国际联合减排行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碳减排任务日益严格,2017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开始在区域性碳交易试点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来推动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试点成立,它是我国首个碳交易试点,也是目前我国碳交易数据最为齐全、设计最为合理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近年来,全球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我国作为新兴的碳交易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本文在GARCH族模型和MS-GARCH模型基础上对中欧两市场的碳价格波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深圳ETS试点碳现货价格和欧盟ETS EUA期货价格的短期动态和转换行为,从而为碳交易市场参与者进行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提供有效的价格信号。实证结果表明:(1)两个市场都存在着波动集聚和非对称性,但深圳碳价格波动性更大,而欧盟碳价格对外部信息反应更为迅速,价格波动集聚性更显著;(2)两个市场都存在着明显的结构突变特征,但欧盟碳交易市场的结构突变往往与最新政策出台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而深圳碳交易市场有效性较差,结构突变往往与制度的不完善和政府的干预有关;(3)对中欧碳交易市场来说,MS-GARCH模型均能够有效地降低波动的持续性和捕捉到序列的非线性特征。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碳交易市场仍较为脆弱,需要加快建立以碳价格为核心的全国统一性碳交易市场,完善碳定价机制、碳配额分配方式和相关的法律体系,以倒逼企业进行减排技术的升级,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