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活性的sTNFRⅠ融合蛋白靶向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OPO11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er Growth Factorβ,TGF-β)前体相关蛋白(latency-associated protein,LAP)通过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水解部位与可溶性TNFⅠ型受体(soluble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Ⅰ,sTNFRⅠ)相连,获得LAP-MMP-sTNFRⅠ融合蛋白。研究该蛋白的潜伏生物学活性和特异性激活方式,为局部特异性的sTNFRⅠ靶向给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开拓新的思路。方法1.将编码MMP水解部位氨基酸的正反义DNA序列退火形成互补双链后定向克隆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得到pcDNA3.1/MMP重组体;将TGF-β1的LAP段和sTNFRⅠ与MMP水解部位连接,获得pcDNA3.1/LAP-MMP-sTNFRⅠ真核表达载体。2.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介导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通过RT-PCR和免疫印记技术检测融合基因的表达。3.通过观察能否封闭TNF-α对L929细胞的胞毒效应,检测融合蛋白LAP-MMP-sTNFRⅠ经MMP及EMs患者腹腔液孵育前后的sTNFRⅠ生物学活性。结果1.酶切及测序结果证实,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LAP-MMP-sTNFRⅠ构建成功;转染后RT-PCR和免疫印记结果表明融合基因在COS-7细胞中得到有效表达。2. sTNFRⅠ生物学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在不同的TNF-α浓度下,pcDNA3.1/LAP- MMP-sTNFRⅠ转染上清组与空质粒转染上清组的细胞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着TNF-α浓度的降低细胞死亡率随之下降,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将重组质粒转染上清液经MMP-2或EMs患者腹腔液孵育后,能明显降低L929的细胞死亡率(P<0.05)。结论成功构建融合蛋白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LAP-MMP-sTNFRⅠ,并获得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融合蛋白的表达。该融合蛋白以潜伏sTNFRⅠ的活性形式分泌,经MMP或EMs患者腹腔液孵育后sTNFRⅠ生物学活性能得以有效发挥,为EMs局部特异性的靶向给药治疗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  1.探讨电针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大鼠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  2.探讨电针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后小凹蛋白(Caveolin)-1的表达及金属基质酶(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