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对脑出血大鼠小凹蛋白-1介导的分子通路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1988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探讨电针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大鼠模型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血脑屏障(BBB)通透性;  2.探讨电针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后小凹蛋白(Caveolin)-1的表达及金属基质酶(MMP)-2/9活性的影响;  3.探讨电针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后Caveolin-1→MMPs活性→BBB通透性的分子通路的影响。  方法: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每组根据6h,1d,3d,7d不同时间点分为四个亚组。参考Rosenberg方法通过颅骨钻孔在尾状核内注射Ⅶ型胶原酶制作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只在颅骨钻孔不注射胶原酶。电针治疗组在手术后6h开始电针百会透曲鬓穴,电流频率2HZ,强度0.2mA,留针30min,每天电针一次。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只固定在实验架上,不进行任何治疗。脑出血术后6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筛选1-3分的作为成功模型,并在各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通过测量脑组织伊文思蓝(EB)含量来测量BBB通透性;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aveolin-1的表达;原位明胶酶谱法测量MMP-2/9活性。  结果: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出血后6h,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开始升高,在1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模型组与电针治疗组大鼠在脑出血后6h、1d、3d、7d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在脑出血后6h、1d、3d、7d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组与假手术组在脑出血后6h、1d、3d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2.脑组织EB含量:脑出血后6h,模型组及电针治疗组大鼠手术侧脑组织EB含量开始升高,在1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模型组与电针治疗组大鼠在脑出血后6h、1d、3d、7d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在脑出血后6h、1d、3d、7d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组与假手术组在脑出血后6h、1d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3.Caveolin-1的表达: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检测显示脑出血后6h,模型组大鼠Caveolin-1的表达开始升高,在1d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模型组与电针治疗组大鼠在脑出血后6h、1d、3d、7d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型组与假手术组在脑出血后6h、1d、3d、7d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组与假手术组在脑出血后6h、1d、3d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MMP-2/9活性:原位明胶酶谱法检测显示,脑出血后6h,模型组大鼠MMP-2/9活性开始升高,之后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模型组与电针治疗组大鼠在脑出血后6h、1d、3d、7d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在脑出血后6h、1d、3d、7d时间点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治疗组与假手术组在脑出血后1d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在急性脑出血大鼠模型中,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升高,脑组织EB含量升高,出血灶周脑组织Caveolin-1的表达和MMP-2/9活性均升高;  2.电针百会透曲鬓穴可改善急性脑出血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BBB通透性,减少出血灶周脑组织Caveolin-1的表达和MMP-2/9活性;  2.电针百会透曲鬓穴对脑出血的大鼠有脑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Caveolin-1→MMPs活性→BBB通透性此分子通路来发挥作用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