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它具有起病急、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和生活方式西方化,脑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已经发生改变。与此同时,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以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使得我国脑出血的流行病学特征不断发生变化。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十年来脑出血患者的发病率、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特点、死亡率、预后等临床流行病学因素予以描述和分析,探讨和解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以期为为脑出血的防治和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该病的预防、诊治以及监控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对象及方法:采用临床观察性研究实验设计,运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19981年月1日至1998年12月31日和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明确诊断为原发性脑出血且病例资料完整、影像学资料完整的病例,共计404份。采用预先设计好的标准化病例数据调查表格获取相关病例信息资料,对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既往病史、病因和危险因素、入院时间、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住院时间、治疗及预后等12项临床资料进行详细的采集和整理。运用SPSS 14.0统计软件在两组之间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形制作。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土S)表示,必要时转换为分类变量;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计量资料独立样本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方差齐)或t`检验(方差不齐);多组计量资料间均数比较用方差分析;若方差不齐用秩和检验;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间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a=0.05。结果:本次研究共有404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1998年入院者128例,2008年入院者276例。两个研究时段的男女性别构成比分别为1.42:1和1.63:1,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59.15岁和61.80岁。两个研究时段相比,患者的总平均发病年龄延长2.65岁,其中男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延长了2.10岁,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延长了3.38岁。高血压在两组中均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在1998年,占所有危险因素的60.16%;在2008年,占所有危险因素的72.83%。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前后两组相比,脑出血患者死亡率有所下降,住院患者院内死亡率从1998年的19.53%下降为2008年的14.13%。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收集了大量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第一手临床资料,为将来的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数据参考,从而为一个基于临床证据的整体医疗改进提供依据。我们总结了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人群脑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变化趋势。这些新的脑出血的临床流行病学变化模式,对中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脑血管疾病防治及医疗资源配置的优化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