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转入、生产环节外包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_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增收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一直是我国政府的聚焦点。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影响了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否按时实现起到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政府提出通过土地流转以整合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从而提高农户农业收入。土地转入有效促进了规模经营,但也使得经营主体对于劳动力、机械服务等的需求大大增加,在此情况下生产环节外包成为了经营主体破解以上难题、促进其农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兼业农民等经营主体来说,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不可或缺的高效渠道,对于提高农业产出、改善农作物产出环境、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等均有重要作用。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推进可以使得在青壮年劳动大量缺少的情况下实现农业增产增效。这样看来,生产环节外包除了是提高农户农业收入的重要途经,也能够加快农村整体经济发展的速度。深入研究土地转入、生产环节外包对农业增收的影响,能够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丰富理论依据。本文围绕土地转入、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对农业收入的影响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土地转入、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和农业增收的内涵进行明确,在理论分析后剖析了土地转入行为、农业生产环节外包与农户农业增收的作用机制,并提出假说,进一步对近十年我国土地流转和转入、农业生产环节外包的现状进行具体分析,后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CFPS2018)实证检验了土地转入和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对不同收入、不同地区农户农业收入影响的路径和效应大小。研究结论表明:(1)土地转入使得农户农业收入更高。从不同收入水平看,土地转入对于高收入农户的影响效应更大;从不同地区看,土地转入对于农业收入的影响效应在东北地区作用更为显著。(2)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对农户农业收入的影响显著。分地区分析后发现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对收入的影响有着地区差异,同样对于东北地区农户的影响更大,这可能是因为,东北地区机械化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发展也较为成熟,可以明显促进农户农业收入的提高。(3)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在土地转入的农户农业增收效应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即农业生产环节外包是土地转入促进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路径。紧接着通过四川省蒲江县实地调研案例进一步佐证了以上结论。在结尾部分,本文围绕结论讨论提出了深化改革、优化土地制度,推进土地规范化流转,加强农业生产环节外包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及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中国社会流动性加大,加之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家庭结构核心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带着对子女的爱和牵挂,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了子女所打拼的城市,成为一名“老漂”。如今,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媒体尤其微信以其操作简单、功能便捷等特点,成为“老漂”群体用来维系社会关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本文采用质性研究
欺诈投保是发生在保险合同订立阶段的一种欺诈行为,我国现行《保险法》并未对这一行为的认定与救济作出专门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通常将欺诈投保认定为故意违反告知义务,适用保险法第16条规定的解除权作为欺诈投保的救济方式。但由于该解除权受到不可争辩条款的限制,要求保险人以投保人欺诈为由进行抗辩,必须在合同成立两年内提出,导致可争辩期间经过后,欺诈投保行为得到豁免。为弥补现行立法对欺诈投保的救济不足,需要从立
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初始社会化场所,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都会对儿童行为发展产生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主动做出的利他或助人行为,是儿童获得社会化的典型表现,亲社会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人际交往、社会认知及道德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6岁儿童正处在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因此,为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问卷法,选取中国西
农村留守儿童一直以来作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对象,农村留守青少年作为该群体中的特殊边缘群体,由于父母角色的缺位使原本的家庭结构发生急剧转变,存在更多的不稳定因素,极易增加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农村留守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化的关键时期,如果发生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且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将严重影响其社会适应。但是目前社会工作领域有关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研究止步于犯罪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抗逆
抵押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主债权的清偿与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主债权从权利的抵押权,当主债权诉讼时效经过后,抵押权的行使是否会受到影响?如会受到影响,抵押权在此过程中受到哪些影响,抵押权在主债权诉讼时效中的性质又是什么,对此问题学界观点不尽一致,实有研究之必要。本文以《物权法》第202条为中心,对主债权诉讼时效之于抵押权的性质研究展开讨论,本论文主要从三大部分进行论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开展,依然存在无序的城市化建设大量占有乡村资源、乡村环境遭到连续性破坏等问题,城乡二元对立现象严重。中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乡村建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愈发注重城乡协调进程中对乡村传统文化与美学价值的保护以及特色化审美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人们注重乡村发展的生态意识和审美意识逐渐增强,更加重视乡村的生态保护转型和促进乡村复兴,重点塑造乡村人居环境的生活空间质量及满足人们的健
政务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及其权威、全面的特性为公众提供了理想化的公共事务参与渠道,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政务新媒体的参与水平与效能仍处于较低水平。面对日益凸显的低水平参与现象,已有研究多从传统电子政府视角出发,围绕技术等客观因素探讨了公众电子参与的影响因素,而忽略了新媒体背景下电子政府建立参与过程中公众主观感受这一类重要心理变量。尤其是对于互动性极强的政务新媒体平台来说,公众对其的认知与情感是决定公众进行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一些公共事件也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其中,网民的情感动员在网络公共事件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要理解网络公共事件中情感动员的发展逻辑,就要构建新的分析路径来探寻情感动员的演变机理。在网络公共事件中,网民的情感动员是按照情感唤起、情感激发、情感共建、情感隐匿的逻辑演进的。其中情感唤起是情感动员的逻辑起点,这一阶段出现了能够唤起公众情感的事件。网络公共
在人工智能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智能时代,劳动者的就业权保护面临新的挑战:智能技术革新提高了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低技能劳动力面临技术性失业;智能技术衍生了多种新型的劳动形态,其劳动关系的认定也不同于传统的劳动关系,从而导致部分劳动者的就业保障缺失。人工智能时代是经济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早已开始实施人工智能战略,而人工智能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广大劳动者的就业权益,因此,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者的就业权保护
审视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运行过程,存在一个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非法证据排除后是否应该随案移送。根据2017年“两高三部”联合发布的规定,被排除的非法证据应当随案移送。由此所产生的问题在于裁判者在接触到非法证据后很可能会产生预断、偏见,以至于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容易形成主观臆断,导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本文以该问题为研究重点,试图在不同诉讼阶段提出明确的非法证据排除后的移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