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村主义视野下的山地乡村审美空间建构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zho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镇化的逐步开展,依然存在无序的城市化建设大量占有乡村资源、乡村环境遭到连续性破坏等问题,城乡二元对立现象严重。中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对乡村建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愈发注重城乡协调进程中对乡村传统文化与美学价值的保护以及特色化审美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人们注重乡村发展的生态意识和审美意识逐渐增强,更加重视乡村的生态保护转型和促进乡村复兴,重点塑造乡村人居环境的生活空间质量及满足人们的健康心理需求。“美丽乡村”是我国提出的现代发展理念之一,追求人与环境“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审美思想。美丽乡村建设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对乡村的美学研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价值所在。因此,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和“快餐式”审美文化消费的背景下,构建起中国新乡村主义视野下的乡村美学体系是探讨解决乡村空心化等城乡建设矛盾,解读乡村传统文化观念及美学思想,树立起正确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实现乡村发展的现代化转变与乡村文明复兴的有效途径。山地乡村在我国数量众多,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其具有别具一格的空间特色和发展潜力。文章从新乡村主义视野下的当代乡村美学观出发,探讨山地乡村审美空间形成的实践方法。旨在协调由城市-乡村、人-乡村构成的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实现山地乡村的存在价值以及满足主体审美需求;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建设美丽中国乡村。针对全文的这一主旨,文章分别提出“新乡村主义视域下山地乡村空间的审美转向”、“当代乡村美学的理论演绎”、“山地乡村审美空间建构:当代乡村美学理论的空间维度与审美传达”三个部分的具体研究目标。从研究内容来看,文章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基础的梳理;第二章是对中国传统山乡空间的审美格局、新乡村主义概念的发展与价值启示以及山地乡村空间审美理论的转向趋势的梳理,指出当代乡村美学理论提出的必要性;第三章是全文研究理论框架的构建,从当代乡村美学的研究范畴、理论基础、理论内涵外延、要素构成及其评价以及生成机制与价值谱系研究五个部分阐释了当代乡村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第四章则是基于第三章的理论建构山地乡村审美空间,是基于全文理论与基础研究的一种实践应用探索和理论层面的升华;第五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反思研究中的可改进之处与明确后续的研究方向。文章通过层层推理和分析,揭示了当代乡村美学理论的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和文化美内涵,尝试构建了新乡村主义视野下的当代乡村美学理论体系,完善和拓展了乡村规划设计与美学的理论范畴。而后基于当代乡村美学理论进一步阐释了乡村审美空间的内在结构,针对山地乡村审美空间提出了山地乡村景观规划、山村休闲农业推进、山村田园社区建设和山村乡土特色塑造的发展途径以及不同类型特征的山地乡村聚落、田园、建筑、文化审美空间的营造方式,并结合巴渝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建设特点,初步归纳和探讨其审美空间营建的美学原则和策略,以寻找新思路与新方法来助力城乡一体化推进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其他文献
时代特征影响艺术特征,艺术升级反过来彰显时代文明且推进社会发展,这是历史长河中不变的定律。在数字化的时代趋势下,艺术的发展与演进成为人类文明中最有新锐说服力的表现。艺术创作形式从绘画到摄影,从影音拍摄到交互装置,新媒体艺术思维在新技术手段的运用下不断创新,也使得艺术作品进入美术馆、画廊,进入城市艺术空间,进入移动媒体,新媒体既成为艺术创作手段更新的标志,又俨然为艺术在场景中的展示传播提供条件。这一
近年来,国家形象宣传片纷纷走出国门,网红城市传播火热。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更少不了更小地域单元——县级及以下地区的地方形象传播。同时,县级融媒体建设,是现阶段媒体融合发展最基础的一环。作为基层县域单元,中国社会存在独特的差序政治信任现象,中国传播格局也面临“央强地弱”问题,地方如何加强政治信任力和传播力,这也是目前县级融媒体的核心命题。本文从更小地域单元——县级及以下地区的地方形象传播出发,基于
即将来临的北京冬奥会为我国滑雪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三亿人上冰雪”成为发展滑雪旅游的政策号召。伴随社会经济的向好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滑雪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在百姓生活中日渐普及,并逐渐成为我国旅游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收入来源。滑雪旅游目的地在市场需求的催化之下,呈现出数量快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的发展趋势,以及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战胜对手,并在竞争中持续保持“第一”则是经营管理者
近年来,短视频逐渐在扶贫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快手、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出于响应国家政策与促进自身发展两方面的原因,启动了一系列“扶贫”活动与战略,同时,短视频平台上也出现了部分以“扶贫”为主要内容的短视频“网红”,它们在实现地方扶贫上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通过数据收集和内容分析对基于短视频平台的扶贫传播进行分析与研究,为促进短视频平台和扶贫工作两方面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在数据搜集方面
每逢国家的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以及党代会开幕时,新闻媒体会根据这一成就主题推出相关报道,成就报道在当前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而存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中国由此走上强国富民的全新道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的40年以来,国家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一阶段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被公众切身感受着,在国际社会中也为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经验。新闻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及城镇化的逐步推进,中国社会流动性加大,加之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家庭结构核心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带着对子女的爱和牵挂,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了子女所打拼的城市,成为一名“老漂”。如今,互联网和数字媒体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媒体尤其微信以其操作简单、功能便捷等特点,成为“老漂”群体用来维系社会关系,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本文采用质性研究
欺诈投保是发生在保险合同订立阶段的一种欺诈行为,我国现行《保险法》并未对这一行为的认定与救济作出专门规定。在司法实践中,通常将欺诈投保认定为故意违反告知义务,适用保险法第16条规定的解除权作为欺诈投保的救济方式。但由于该解除权受到不可争辩条款的限制,要求保险人以投保人欺诈为由进行抗辩,必须在合同成立两年内提出,导致可争辩期间经过后,欺诈投保行为得到豁免。为弥补现行立法对欺诈投保的救济不足,需要从立
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初始社会化场所,对儿童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都会对儿童行为发展产生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是指儿童主动做出的利他或助人行为,是儿童获得社会化的典型表现,亲社会行为对儿童以后的人际交往、社会认知及道德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3-6岁儿童正处在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因此,为研究儿童亲社会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本文采用问卷法,选取中国西
农村留守儿童一直以来作为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对象,农村留守青少年作为该群体中的特殊边缘群体,由于父母角色的缺位使原本的家庭结构发生急剧转变,存在更多的不稳定因素,极易增加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农村留守青少年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化的关键时期,如果发生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且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将严重影响其社会适应。但是目前社会工作领域有关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研究止步于犯罪问题、心理健康问题、抗逆
抵押权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主债权的清偿与实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主债权从权利的抵押权,当主债权诉讼时效经过后,抵押权的行使是否会受到影响?如会受到影响,抵押权在此过程中受到哪些影响,抵押权在主债权诉讼时效中的性质又是什么,对此问题学界观点不尽一致,实有研究之必要。本文以《物权法》第202条为中心,对主债权诉讼时效之于抵押权的性质研究展开讨论,本论文主要从三大部分进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