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献是文献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涵盖了史、经、哲等多体系的内容,充分反映了古代社会发展状况,为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历史文献可以系统的反映出某些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可以更加充分的挖掘历史文献内部的核心价值,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然而,我国历史文献多半以纸质形式存在,不仅不利于文献的保存,更加不利于历史文献的查找、标注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随着科技与时代的发展,信息时代肩负起历史文献保护和传承的重任。数字技术为历史资料保护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历史文献的整理也已经从原来的纸质文献整理转到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处理。但对种类多样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单单依靠少数的专业人士,事倍功半,人力财力物力成本耗费量巨大。于是,本文提出了基于众包模式的历史文献数字化处理方式。意在通过引入众包,将历史文献的数字化处理变成一种网络化的社会生产。不仅充分利用了网民大众的集体智慧,也可以高效率低成本的对历史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充分挖掘历史文献的内部价值。植入众包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历史文献数字化处理的传统方式,加快了历史文献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本文首先对众包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通过分析历史文献数字化处理的意义及数字化处理所存在的问题引出了众包模式,并提出了基于众包模式的历史文献数字化的处理方式。然后着重分析了众包模式在历史文献数字化处理中的应用,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并进一步探究了历史文献数字化众包处理面临的难点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接着,论文从业务流程、主要功能、总体架构、需求分析、详细模块设计及数据库设计对历史文献数字化众包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设计。最后,以清朝广州档案做为数据资源对众包系统进行实现,选取年级QQ群及校园BBS作为众包系统试运行的对象,进一步检验了众包效果及众包系统的可用性。本文利用众包模式的优势巧妙地解决了历史文献的数字化问题。馆藏机构通过众包系统平台的使用,将互联网的网民群体从使用者变成了生产者,使文本化的历史文献成为了网络社会化生产的产物。满足了网络环境下产业创新的需要,对其他传统机构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