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是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具发展前景和潜力的产业。中国的旅游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空间巨大。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日益突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扰动、旅游资源破坏及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景观作为研究和维系可持续性的基本空间单元,是有效研究自然—社会相互关系的最小尺度。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是国际土地利用和旅游景观研究的热点。东平县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依托自然地理和人文积淀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在此过程中,作为农业大县的东平县土地利用和旅游景观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变化的程度如何、演变过程怎样、有何时空特征、对县域土地利用、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社会的影响如何,都需要加以研究。因此,本文以东平县为案例区,基于RS、GIS技术和调查统计方法,在分析旅游发展状况基础上,研究县域旅游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模拟未来旅游景观格局情景,提出旅游业发展、景观建设和土地利用的对策措施。得到了以下研究结果:(1)评析了东平县旅游发展状况。基于自然资源、社会经济等条件,概括了东平县的旅游业背景、旅游景观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基于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状况,分析了东平县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评析了旅游业发展战略及旅游环境建设状况。结果显示,东平旅游发展有景区级别高、景点数量多,文化底蕴深厚、品牌效应较高,交通便利通达性好,政府重视程度高和规划定位较科学的优势,也存在旅游发展规划缺乏战略高度,基础设施与景区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文化与旅游融合差、有核心景点但无核心竞争力,客源市场有限和地处旅游阴影区的劣势。(2)分析了东平县旅游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基于3S技术和2005年、2010年、2015年三个典型年份的东平县遥感影像,运用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解译了研究区地表景观格局,解译精度的Kappa系数超过0.8,总体精度超过90%。基于国家土地格局分类标准,将东平县地表景观划分为旅游景观(自然生态景观、水域景观、建筑景观)、非旅游景观(农业景观、其他景观)两大类,面积分别为2005年的323km~2、1020km~2,2010年的331km~2、1012km~2,2015年的364km~2、979km~2。2005-2015年间,东平县旅游景观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非旅游景观面积呈降低趋势,旅游景观增长主要来自农业景观向建筑景观的转化。旅游景观格局空间上呈沿东平县城、环东平湖岸向外扩散趋势。目前农业景观仍是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非旅游景观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0%以上。(3)模拟预测了未来东平县旅游景观格局。采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研究区未来景观格局,发现全县旅游景观总面积至2025年将达到374km~2,2030年将达383km~2。未来的10-15年间,研究区的旅游景观格局面积不断增加,非旅游景观格局面积不断减少,变化主要是农业景观格局向建筑景观格局的转移,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平县城及环东平湖岸,水域景观格局及自然生态景观格局变化不明显。(4)提出了东平县旅游发展和景观格局调控对策。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东平县旅游发展和景观建设中,应以人文底蕴挖掘为纽带,通过深化内涵挖掘,开发文旅项目,编制发展计划,塑造文化旅游新品牌;以服务设施完善为引领,通过完善规划体系,优先主线建设,提升接待能力,细化功能分区,优化县域旅游新网络;以创新产品丰富为切入,通过丰富旅游产品,引进培养专业人才,拓展体验旅游新市场;以绿色生态修复为主体,对湿地和矿山进行生态修复,建设生态林业,以构建产业结构新布局;以产业链条整合为牵引,构建产业结构新布局。本研究掌握了东平县旅游业发展状况和景观格局演变特征,模拟预测了未来东平县旅游景观格局状况,提出了旅游发展和景观格局调控对策,研究结果对全面认识东平县旅游景观演变及其趋势具有现实意义,可为科学调控、管好用好县域土地,推动东平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