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河西地区水与城镇关系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htmlb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时期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研究是历史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了解人类改造利用自然以及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反作用的重要途径。水作为自然地理环境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因子,加之当前城镇水资源缺乏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从而水与城镇关系的研究日益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河西走廊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在自然区划上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人类开发历史来看,其又处于我国农牧交替带上。本文选取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历史时期水对城镇分布位置、发展历史、规模等的影响以及城镇居民对水环境改变的适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意义。通过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希望能够为水资源制约下的城镇发展道路提供借鉴。综上所述,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介绍了相关研究、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明清河西城镇用水来源。该部分对明清时期该地区水资源状况进行了整体复原,分别对于河流、湖泊、泉泽和井水等地表地下水资源情况进行了考察,为了解城镇居民的用水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部分:城镇用水结构问题的讨论。该部分对于城镇用水方式进行了讨论。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城镇用水主要有城镇居民生活用水、城镇防卫用水、城镇休闲用水、农田灌溉用水以及人们直接利用水力等方式。第四部分:水对城镇的影响。本部分首先以石羊河流域为例阐述了水对于城镇分布的影响和制约,接着讨论了水源的变化对于城镇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探讨了其与城镇规模的关系,然后分别对水对于交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作了阐述,最后从地名角度对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作了论述。第五部分:河西水环境的恶化及人们的应对措施。本部分对于水环境恶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并且对于水环境恶化条件下的城镇居民的行为和反应进行了研究,最后则对人们对于水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进行了说明。通过对全文总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资源配置优于现时,这种优越性并不表现在总量上,而是表现在当时对水量的需求要远远小于今日。用水主要集中于农田灌溉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上,其中农田灌溉占用水的大宗。水源不但对于城镇的分布、发展、规模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还以地名的方式反映着自然环境的变化。随着水环境的恶化,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补救措施。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拟构建失眠症惊悸不安状态量化指标,并探讨失眠症惊悸不安状态的病因病机,以期为失眠症惊悸不安状态的评定及临床干预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在心理测量学的理论指导
目的:观察珍珠白玉散治疗体表溃疡的疗效。方法:采用珍珠白玉散外敷386例体表溃疡患者,并与对照组179例(常规清创换药、无菌纱布包扎创面)比较。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
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支柱与价值支撑。它发源于璀璨的民族传统文化、成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与建设进程、勃兴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为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又名酸刺、酸柳、黑刺,主要分布于我国北方和欧亚大陆为中心的20多个国家,我国在山西、陕西、内蒙、青海等
针对油气勘探开发中地面地震分辨率低,用地震资料不能有效识别薄层地层、薄层储层等难题,本文开展了宽频带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方法研究,主要包括地震波高频衰减规律、地震波高
<正>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教"是为帮助"学"而存在的。没有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不管我们制定怎样的教学目标,最后都是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落实。因
新时期深圳交通面临方式构成、组织模式等一系列结构性的问题和挑战,以"供需平衡"为核心,提出以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为主要策略的综治模式,从公交优先、慢行提质以及调控
我国高等学校的逐年扩招,给学生的住宿安置带来不小压力,住宿需求也随着时代变迁不断更新,从而对宿舍设计提出新的要求。使用后评价是一种反馈机制,它以科学性和人文性为价值
针对氟利昂(F22)及氯丁二烯(CP)在精馏过程中能耗大、易自聚堵塞、杂质含量高等问题,分别采用传质效率高、处理能力大、阻力小及防有机物自聚堵塞的梯矩形立体连续传质塔板(L
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是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保障。总体上看,长三角地区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情况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