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翻译与诗学对话——从《二十四诗品》的英译及现代汉语翻译看相关诗学问题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5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二十四诗品》的四个英译本及十余个现代汉语译本作为比较研究对象,从语言分析上升到诗学问题的探讨,探求英译者与现代汉语译者在面对《二十四诗品》这个拥有广阔阐释空间的作品时,各采取了怎样的阐释理念,进而分析其背后不同的文化动因和思想诉求。  论文的“问题缘起”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因,以及试图解决的问题。论文主体分为五部分:第一章简单回顾作品的英译史与现代汉语翻译史;第二章论述英译者与现代汉语译者对其文类归属的不同认定;第三章和第四章是论文主体,分别从翻译的词法、句法以及修辞策略角度总结译本的面貌与特征,进而引出对诗学与审美问题的讨论。第五章揭示《二十四诗品》的翻译在中西比较诗学领域带给人们的某些启发。最后的结语探寻在翻译、阐释过程中回到文本现场的可能性。  人们通常认为,作为同一文化传统内部的文本再阐释,古代作品的现代汉语翻译必然会比其外语翻译更加贴近原作的面貌与特点,因为后者涉及到两种迥然不同的语言、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但是,通过对《二十四诗品》的英译与现代汉语翻译的比较,本文作者发现,现代汉语译者出于对现代性的追求,以西方学术架构整合传统思想,摈弃了作品自身的诗学模式,从而造成译本与作品原貌之间的较大距离;相反,对异文化观念与表达手法的敏感促使英译者采取了更为审慎的转换方法,从某种角度说反而更加契合《二十四诗品》的传意方式与精神旨趣。这种发人深思的“中西悖反”现象充分揭示了古、今、中、西对话过程的复杂性,并且提醒人们在阐释活动中贴近原作文本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期以来乡土散文所隐含的审美意蕴。乡土散文是以乡情乡恋为情感基调,以乡土风情、地域风貌以及人文物事为题材的抒情小品。本文依据“乡土”的三层含意对新时
泉交河话是指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泉交河镇以及相邻的笔架山乡、沧水铺镇和泞湖乡等地所说的话。按照现在一般的汉语方言区划,泉交河话属于湘语,被划归为湘语长益片的益沅小片。
当今的中国画坛热闹非凡,存在观念与主义之争,也有传承与革新之辩,更有新画派、新画风的不断涌现。当然,这对于中国画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的不断革新是有益的,但也存在着受西方
女性主义文学创作在上世纪90年代异军突起,形成了文坛上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对于文学研究来说,对这些作品进行理论阐释、思想剖析、形象建构就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任务。在研究90
本文试图以“当代家族小说”为探索视点,以中西结合、科学的艺术理论为指导,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其创作的基本状况、得失以及与现代家族小说的内在联系做一宏观的总结和归纳。
在当代女作家过度私人化写作正逐渐伤害女性小说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背景下,铁凝的写作仍坚持对女性生活和女性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她以一种客观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去细细洞察女
本文是在掌握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古今中外300多本关于《凯风》诗旨、作者、时代、名物,及语词的著述(其中包括国内诗经著作260多本,韩国诗经著述78本,日本诗经著述20
老舍小说中有多种系列人物形象,大的如“市民”系列,小的如“车夫”、“妓女”、“巡警”、“艺人”系列等等。自老舍小说发表之日起,就有很多的研究者评论者对这些人物形象进行
文学评论界对于弗吉尼亚·伍尔芙的研究在作品上一直以《海浪》、《到灯塔去》、《达洛卫夫人》等为重点,理论上对于伍尔芙的研究重点在意识流和女性主义等理论上。本论文选择
赠序是我国古代一种常用的应用性散文,缘起于唐而勃兴于宋。从创作分布情况看,唐代赠序佳作基本集中于韩、柳两家,而宋代赠序创作兴盛,各散文大家如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