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礼学思想研学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zi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作为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先秦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思想家,对秦汉之际的经学传承发挥了重大作用.荀子对其礼学思想体系的构建由人性论开始.他从人性之实然状态出发,把"性"看作是"本始材朴"的自然性存在,并将情、欲二者纳入人性之中.此时之人性包含着人对生活需求的各种情欲,但并不具有"善"或"恶"的道德意义.能否遵循礼义之规定是判定"善"与"恶"的标准.人性之所以为恶,是因为若任其情欲发展而不加节制必会产生违背礼义之后果.圣王制礼之目的就在于使人遵循礼义之原则而合于"善",进而使社会达于"治".礼对人之情欲,不是压抑,而是节制与引导,使之以适宜方式表现.人性论是荀子礼论的内在根据,而天道观则构成了荀子礼学思想的形上学根据.荀子认为礼本天道而立,是天地阴阳四时之普遍秩序和根本法则在人世间的体现,礼即宇宙之道.天地、先祖、君师作为礼之"三本",是礼的基础原则,同时也表明了礼所具有的尊天敬地、追忆先祖、关照今人之意义.荀子将礼看作是天道在人世间的具体展现,从而确立了礼之核心地位.礼之核心地位是通过其与仁、法、乐的关系体现出的.礼"自足圆满",克服了仁义等主观性原则的不足,是实践仁的标准与原则.荀子之礼,一方面联系着法,另一方面联系着乐.对"法"的援引,是荀子对时代做出的回应.荀子隆礼重法视野下的礼法关系包含着三方面的内容:在理论层面上是礼中有法,于儒家社会理想中是礼尊法卑,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则是礼法共用.乐本来就是礼的内容,它是塑造符合礼之要求的社会成员之手段.礼培养了人们自觉的尊卑意识,乐则借助感性的濡染,激发了人们的爱亲精神.乐使人之内心情感以符合礼的方式表达,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荀子的礼学思想最终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作为礼之本质的"贵贱有等,长幼有序",强调的是等级区别与差异,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就是对社会物质财富占有的不均.荀子将礼与先王之道结合,使之成为现实社会生活中必须遵循且要积极践行的根本原则.礼社会功能的具体表现就是要以礼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他文献
看到友邻乡村都完成了脱贫任务,为了争先进保面子,江西省南昌县广福镇漳溪村村委会未履行调查、公示、审核等程序,直接将住着D级危房,至今未脱贫的黄金保纳入退出贫困户名单。因为担心问题暴露,村委员主任找到黄金保的侄子,“借用”他的房子试图蒙骗巡察组,上演了一出“双簧戏”,却不想还是被发现了“狐狸尾巴”。村支书晏腾法、村主任姜艺分别受到了党内严重警告处分,镇党委副书记吴某受到问责处理。(9月4日《中国纪检
期刊
自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哲学问题,古往今来无数先哲都对之进行过探索,有过各种理解。然而,从发展哲学角度理解自由,前人的论述并不完备。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发展实践的演进和
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被认为是智慧的象征。他有多样化的性格,如勇敢、智慧、善于提问、精通幻术,总之,他具有人们渴望达到又达不到的人格品质,是人的诸多能力及
本文研究的威廉·C·维姆赛特(William C.Wimsatt)的科学哲学思想源自于他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深刻认识和对近代科学哲学的深刻体会。他的科学哲学思想是在融合了长年的研究当中
该文通过对支撑传统科学的两根支柱——认识论和方法论困境的分析,阐述了佩拉的科学修辞学战略产生的动因和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科学修辞学的功能、理性重建和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