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硫化氢(H2S)是主要的气体污染物之一,广泛的存在于天然气、石油裂解气、焦炉煤气和沼气中。H2S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腐蚀性,在一定浓度下,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腐蚀金属管道、设备。在空气中,H2S容易被氧化为SO2,导致酸雨的形成。因此,去除工业气体中的H2S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活性炭吸附法因其操作工艺方便、优良的孔隙结构,良好的再生性能,是最有潜力的脱硫方法之一。但由于原料的限制,其应用成本较高,限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硫化氢(H2S)是主要的气体污染物之一,广泛的存在于天然气、石油裂解气、焦炉煤气和沼气中。H2S具有强烈的毒性和腐蚀性,在一定浓度下,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腐蚀金属管道、设备。在空气中,H2S容易被氧化为SO2,导致酸雨的形成。因此,去除工业气体中的H2S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活性炭吸附法因其操作工艺方便、优良的孔隙结构,良好的再生性能,是最有潜力的脱硫方法之一。但由于原料的限制,其应用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使用。生物质因其产量丰富、炭化后比表面积较高等特点,被视为活性炭的潜在替代品。相较于传统陆地生物质,微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水域中,培养周期较短;同时,微藻(小球藻和螺旋藻)被广泛地应用于制备生物质燃料,而微藻在制备生物质燃料后会产生大量的微藻生物炭副产物。有效利用这些副产物实现资源化利用对提高生物质燃料制备经济性和降低潜在的固废污染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工业价值。因此,本文采用小球藻和螺旋藻为原料,KOH为改性试剂,采用传统热活化和微波辅助活化两种方式制备改性微藻基多孔炭脱除气态H2S,并使用脱硫废弃吸附剂进行脱汞研究。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采用KOH热活化法对两种微藻生物炭(小球藻和螺旋藻)进行改性,并将获得的改性微藻基多孔炭用于H2S的脱除研究。使用多种表征方法对改性微藻基多孔炭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在吸附反应系统中考察了制备参数和工艺参数对微藻多孔炭脱硫性能的影响,并基于表征分析、吸附动力学模型和热力学计算等手段对多孔炭吸附H2S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此外,本章最后还对脱硫后的含硫废弃吸附剂脱除烟气中的单质汞的性能开展了初步的探索研究。结果表明,KOH改性优化了多孔炭的孔隙结构,增加了表面含氧基团,显著提高了多孔炭的脱硫性能。改性微藻基多孔炭(CK2和SK2)在25℃的吸附温度下达到最佳的脱硫性能。低浓度水蒸气可提高改性微藻基多孔炭的脱硫性能,而高浓度水蒸气抑制了改性微藻基多孔炭对H2S的吸附。H2S、SO2、NO和CO2浓度及气体流量的增加对改性微藻基多孔炭吸附H2S有负面影响。通过XPS和XRD分析,在多孔炭表面成功检测到元素硫和硫酸盐,这表明在吸附过程中存在着部分化学吸附,多孔炭表面的含氧官能团(C-O)促进了H2S的吸附。伪一阶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好的拟合多孔炭脱硫过程,表明外部传质是多孔炭脱硫过程的主要控制步骤。热力学分析表明,物理吸附在改性微藻基多孔炭的H2S吸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脱硫废吸附剂(即含硫多孔炭)可以有效地从烟气中捕获Hg~0,且相同条件下脱汞性能优于商业活性炭。采用微波辅助KOH活化微藻生物炭,制备了两种多孔炭用于脱除H2S。利用表征手段考察了微波辅助改性微藻基多孔炭表面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比了两种活化方式(KOH热活化和微波辅助KOH活化)对多孔炭物理化学特性和吸附性能的影响。在吸附反应装置中考察了活化方法、浸渍比、吸附温度和气体组分对多孔炭脱硫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了微藻基多孔炭的脱硫机理。此外,本章最后还研究了脱硫后的含硫废弃吸附剂脱除烟气中单质汞的性能。研究发现,对于两种活化方式,微波辅助活化获得的改性微藻基多孔炭具有更好的脱硫性能,其对多孔炭脱硫性能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比表面积和总孔隙体积的改善;25℃被发现是最佳的吸附温度。添加适当的水蒸气会提高多孔炭脱硫性能,而添加高浓度水蒸气抑制了H2S的吸附;H2S进口浓度和气体流量的增加对H2S的吸附有消极影响;SO2/CO2/NO和H2S之间产生了竞争吸附,降低了脱硫效果。伪一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的描述微波辅助KOH活化微藻基多孔炭的脱硫过程,H2S的吸附过程以外部传质为主导。热力学分析表明,H2S吸附反应过程是一个自发的放热过程,低温有利于H2S的脱除,且脱硫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化学吸附为辅。脱硫后的废吸附剂成功的捕获了模拟烟气中的单质汞,且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脱汞性能优于商业活性炭。
其他文献
路径规划问题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在很多领域有广泛应用,通过深度强化学习技术来解决路径优化问题近年来吸引了大量学者关注,已成为路径规划问题的热点方向。具有强大感知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的深度强化学习技术,既可以很好的感知环境场景,又可以高效的决策,在解决路径规划问题时有很强的鲁棒性以及通用性。当使用深度Q网络(Deep Q-Network,DQN)算法解决离散型的路径规划问题时,网络训练速度比较慢,训练
磁流变阀是以磁流变液作为工作介质的液压控制调节元件,与传统液压阀不同的是阀芯与阀体无相对运动,具有加工精度要求低、结构相对简单、易于控制等优点。但是,现有磁流变阀的安全可靠性较低并且能耗较大,限制了磁流变阀的应用范围,基于此,本文创新设计了一种复合驱动式磁流变阀,其工作磁场由励磁线圈产生的电磁场与环形永磁场共同施加,在无激励电流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有一定的工作性能,并将其应用于减振器,进行了阻尼特性研
高温熔盐泵是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中关键设备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驱动高温熔盐在系统中循环流动换热。由于立式多级长轴离心泵结构长,最大可到17m,且泵长期运行在300℃-565℃的熔盐环境中,熔盐温度高、密度和粘度大,转子系统易因热膨胀而“抱死”,这对高温熔盐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技术挑战。为了提高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高温多级熔盐泵的运行可靠性,本文在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BA2016167)的资助下完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巨大,以电动车为例,各地充电桩或相关设备数目已达168万个,由于电动汽车整车噪声中减速箱噪声占比较大且齿轮噪声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如何实现齿轮减振降噪目标,从而提升电动汽车NVH性能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以某电动汽车减速箱斜齿轮副为例,旨在利用齿轮修形技术改善其振动噪声特性并增加使用寿命。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系统性的研究,详细阐述了齿轮最优修形方案的确定流程,并探究归纳了齿轮参数对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简称CFRP)是一种先进的复合材料,因其比强度、比模量高,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以及体育用品等领域。但目前为止,CFRP加工仍以传统接触式机械加工为主,极易产生分层、裂纹、机械热损伤等各类加工缺陷,还会造成刀具磨损等问题。激光加工方法具有非接触、无刀具损耗等特点,为克服CFRP机械加工问题提供了独特优
医疗器械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医疗+人工智能”成为了当今及未来医疗界的研究热点。在临床输液中,为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需对输液装置进行智能化设计,以满足不同流量与管径下输液管内液体的加温、输液速度的精确控制以及输液管内气泡的有效检测等需求,而目前的输血输液加温系统,无法全部满足这些功能的需求,且传统的方法不能很好地实现输液加温监控系统的智能化。本文结合输液加温智能监控系统的国内外发展
单向器齿轮作为汽车自启停系统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其齿轮齿形质量直接影响到自启停系统的使用舒适性。目前,冷挤压成形方法因其高效、低耗、环保等优势广泛用于齿轮成形领域,但齿轮冷挤压成形存在齿形区金属填充不足、齿端成形塌脚过长、磷皂化润滑方式严重污染环境、摩擦模型对齿轮成形仿真结果影响较大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基于数值模拟提出微织构控流冷挤压成形方法,开展齿轮成形模拟中摩擦模型研究和齿轮成形试验
在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纯电动汽车以电机代替传统发动机,车内声压级有了大幅降低,但消费者对于车内噪声的抱怨并未减少,这就对电动汽车NVH性能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电动汽车噪声的评价指标不能仅仅考虑声压级,还需要考虑能够反映乘客主观感受的声品质特性。本文旨在以声品质作为驱动电机噪声优化目标,通过建立声品质预测模型和电磁噪声多物理场仿真模型,研究电机结构参数
绿篱是果园的屏障,起到间隔、防护作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美观又环保。但是,绿篱修剪工作十分繁重,目前普遍使用手持式绿篱机进行修剪,其噪声大、环境污染严重、工作效率低。因此,研制出高效的自动修剪机械手成为当下热点。本文以自动化绿篱修剪机械手为研究对象,从结构方案设计、运动学分析和轨迹跟踪控制方面展开研究,为智能绿篱修剪机械手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论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根据绿篱修剪
为深入了解液滴的几何特征和动力学特性,本文采用实验的方法,以液滴形成过程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液滴的形态、尺寸、运动轨迹的测量,对液滴的生长、拉伸和分离的动态过程进行深入探究,探讨了周期性滴状模式、混乱状态和射流等三种模式,以及电场对滴状向射流转变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液体通过注射泵以一定的流量从垂直毛细管的管口喷出。通过搭建可视化实验平台,对液滴的形成过程及动力学特性进行观测、记录与分析。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