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译,即由作者翻译自己的作品,是翻译研究中比较复杂也不太受关注的的现象。通过查阅国内外对自译现象的研究发展情况,笔者了解到自译研究在国外受到了较大的关注,尤其是对塞缪尔·贝克特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两位作家的文学自译作品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国内对于自译的关注度不够,基本处于边缘地带。但是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扩展,翻译的各个方面都将慢慢被发掘并探讨。而我国又不乏优秀的双语作家以及他们优秀的自译作品,所以这将成为翻译领域一个新的而又意义深远的研究角度。另外随着外语的掌握越来越普及,自译将越来越普遍,因此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同普通译者相比,自译者对原文有着最为深刻透彻的了解,因而会作出最为接近的阐释,同时因为他们的特殊地位(原作属于他们),他们也会更大胆地“修改”原作。而这种相对原文有较大改变的译文正是自译者通过合适的变通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消除了潜在读者的理解障碍,实现了其翻译目的,更好地服务于目的语读者,充分发挥了其译者主体性。鉴于此,变译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我们的关注视野。长期以来,人们把“忠实”视为翻译的唯一标准,因而忽视了对变译的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探讨翻译中的文字转换,而是开始关注文字以外的动态因素,包括译者、目的语读者以及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因而变译越来越受重视。黄忠廉教授创立的变译理论独辟蹊径,为变译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但是,目前对变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字词层面,并多见于应用翻译领域,而文学翻译中的变译鲜有前人涉及。基于此,笔者选取国内三位主要自译作家及其自译文学作品为案例,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接受美学理论以及奈达翻译模式这三个理论依据指导下的自译中的自译者主体性角度,探讨自译文学作品中的变译规律,分析自译者的翻译目的,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自译这种特殊的翻译模式对变译的影响。最后笔者尝试总结其给翻译带来的启示,一方面,认为自译者在自译过程中能够在译者翻译目的、读者期待等相关因素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其译者主体性,而自译作品中大量的变译现象正是自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并与其他翻译主体调和的产物。另一方面,这些自译作品深受读者欢迎也证实了变译在自译文学作品中的成功运用,进而丰富了变译理论的应用范围,由应用翻译领域扩展至文学翻译领域,对现今的文学翻译有着极佳的借鉴作用。这是笔者基于前人研究基础上的一个新的尝试,其中必有许多不足,借此抛砖引玉,希望自译与变译能得到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拓宽翻译研究的视角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