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家庭草地承包制的实行,导致草原牧区草地细碎化问题严重。草地流转对提高草地使用效率、促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有显著作用。但是,专家学者仍十分担心草场流转的负外部性影响,认为牧户转入草地通常只考虑短期利益、导致对转入草地的掠夺性经营,使流转后的草地退化。因此实证研究牧户草地流转行为及其对草地生态的影响,对于促进科学保护和利用草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3大草原类型研究区,基于实地调研的382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牧户草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草地生态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研究区草地流转现象普遍,多以走场和租赁为主;草地流转对提高牧户经济收入有显著作用;参与草地流转的牧户中,草地生产力高、生产规模小的牧户倾向于走场。第二、牧户草地流转行为因家庭属性不同而异。草地资源紧缺,牲畜数量多且家庭经济水平高的牧户参与草地流转的积极性和程度均更高。第三、资源紧缺型牧户载畜量大,其参与草地流转行为受机械化水平和家庭经济收入影响大。第四、近50%的牧户认为自家草地存在退化现象;草地流转对降低载畜量和遏制退化有积极作用。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加大推广牧区草地流转政策力度。完善草地流转制度,建立草地流转补贴政策,对牧户草地流转行为给予一定政策保障和经济支持。第二、发挥家庭资源禀赋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在草地流转政策推行中优先考虑草牧业生产意愿强的非资源紧缺型牧户。顺应牧户家庭对草地功能的合理转化要求,鼓励牧户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转入或转出草地。第三、对转出草地的牧户给予合理安置。发展牧区二、三产业,增加非牧产业就业机会,完善牧区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服务,拓宽牧户的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