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戏曲宾白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u121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玉是明末清初苏州派代表剧作家,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将他的作品改编之后搬上舞台表演。他的作品之所如此受欢迎与其清新自然、本色当行的宾白是分不开的。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李玉戏曲语言中的宾白部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本文主体共包括六个部分。
  绪论部分首先进行了李玉及其作品研究现状的疏理,了解了前辈学者们获得的成就,同时发现关于李玉戏曲宾白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其次阐明了李玉戏曲宾白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最后对本文中所用到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
  第一章分为三节。第一节详细介绍了李玉戏曲中宾白的三个主要来源,即从生活口语中提炼、从旧语中采撷、从小说戏曲中改编,同时也说明了李玉采用和改编这三种语言的原则。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论述了李玉戏曲中宾白与曲词、科介的搭配原则和效果。
  第二章分析宾白对李玉戏曲的戏剧作用。本章首先分析宾白对戏曲结构布局的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大跨度埋伏情节隐线和小范围照应细节两方面。接着分析李玉的宾白对辅助丰富其戏曲社会文化内蕴表现的作用,主要包括呈现公共的庆典与信仰和表现市民的私人生活状态两个方面。最后分析了宾白对塑造人物的辅助作用,主要从用宾白言说自我和塑造他者两方面论述。
  第三章论述宾白对李玉戏曲社会功能发挥所起的辅助作用。首先论述了李玉利用宾白辅助曲词、科介制造热闹场面和悲喜交错场面,利于实现戏曲的娱乐及寓教于乐的作用。其次论述宾白在李玉戏曲中增强戏曲的讽刺效果的辅助之功。最后论述宾白对增强李玉戏曲在宣扬教化上的辅助功能。
  第四章判断李玉戏曲宾白在戏曲宾白发展历程中的地位。第一节爬梳了李玉之前的戏曲家们的宾白理论。第二节叙述了李玉同时期的传奇作家戏曲作品中的宾白情况。第三节写了李玉以后清代中后期传奇中宾白的发展方向。通过各个时期戏曲宾白的纵向比较,得出李玉戏曲宾白对前代宾白优长有继承和创新,但后代在以他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和李渔等基础上出新的较少。
  结语部分对文章中的得失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废名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以平淡质朴的笔触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并融入了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创造出具有牧歌情调的乡土小说,体现着很强的抒情性。本文通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以及文本细读的方式,发掘废名小说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并探究废名小说创作对于当代生态批评理论的发展以及生态写作的实际意义,以期达到拓展审美,召唤人们树立和谐生态观念的目的。
  本文首先在引言中对生态批评作了理论界定,同时梳理了当前国内对于废名小说的研究现状。正文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从“童年生境”、中国传统文化、
诗酒结合是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传统,诗中写酒或以酒催诗成为古代诗人创作诗歌的一种重要模式,酒对于诗人情感的催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近年来经济越发发达的情况下,饮酒几乎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各种充满世俗味道的酒桌文化充斥其间,而最能代表中国高雅饮酒文化的诗歌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令人对诗酒结合的雅文化无比怀念。南北朝涉酒诗作为酒与诗结合的发展形态,展示了酒在诗歌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的过程,并最终为唐朝绚烂的诗酒文化提供了理想的土壤。论文以南北朝涉酒诗作为研究对象,解读南北朝涉酒诗的文本内涵,追寻南北朝涉酒诗
如火如荼的国内“生活美学”理论发展至今已近二十余年,虽然学界对其研究热度丝毫未减,但通过客观分析,其当代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不论是理论发展研究还是应对现实审美问题,“生活美学”的表现均不尽人意。如何改良或建构一种新的“生活美学”成为了当下的大势所趋。
  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从‘艺术终结’到‘生活美学’”为题,主要围绕“生活美学”为什么会产生又是如何兴起,其理论建构的核心是什么?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目的是理清生活美学兴起的内在因素并介绍生活美学的理论内涵,为后两章的论述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以“生
本文将《经典释文》中的《尚书音义》和《礼记音义》作为考察中心来研究《释文》中的辅助性注音术语,辅以敦煌本《尚书音义》和兴福寺本《礼记音义》两种残卷与传本的比较研究,以了解传本的增省情况。
  全文共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关于《经典释文》中辅助性注音术语释文的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是对《尚书音义》传本和残卷的辅助性注音术语作单独的研究,将传本和残卷的辅助性注音术语作穷尽式的搜索和统计,找到每个术语所涉及的经注原文。结合每个术语所涉及的经
曹贞吉是清初重要的文人,严迪昌称其为“京华三绝”之一,沈轶刘称其为清初“不能忽略之三曹词”之一,他的诗词值得我们研究。
  曹贞吉生于明朝,长在清初,一生坎坷,幼年丧父,中年弟逝,两度经历地震,其外祖父与弟弟均死于政治之乱。抒写思乡怀亲、慨叹历史兴衰、寄寓身世之感是曹贞吉诗、词共有的主题。除此外,作者还于咏史怀古中寄托反战思想,于感怀作品中嗟叹人世别离,题画作品在表达作者情志之外还增添了画幅的诗意性,悼亡类作品表现悲痛之余也嗟叹人世如幻。同题材中,曹诗于共有主题外还表现民生艰难、造物神奇,也记录地震
培养旅团部队政治干部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的媒介认知能力、媒介信息获取能力、媒介信息解读能力和媒介信息传播能力,是信息时代提出的重要课题,是打赢未来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客观需要。所以,要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断丰富旅团部队政治干部的媒介素养知识,强化其媒介素养的形成。  一、理论引领,自我提高  媒介素养自我教育是旅团部队政治干部媒介素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一方面自我教育的动机要强于学校教育,如日常
期刊
本文以今河南省境内传世及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为研究对象,以金文的文学性为切入点,分别对河南金文的主要内容、诗乐批评、人物品评、文体类型与特点以及抒情意识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绪论部分,阐述河南金文文学研究的可行性与价值性,对河南金文的综合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交代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为河南金文的内容研究。本章第一节主要运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根据河南金文的具体内容将其分为祭奠父祖、奖赏赐予、祈介祝嘏、宴飨宾客、媵女出嫁、征伐记功、物勒工名七个类型,并在分类的基础上
近代以降,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南地区亦不能幸免。两次鸦片战争以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列强取得沿海一带通商口岸的控制权,其势力延伸至长江中下游,随后沿长江西进,剑指西南地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掀起了一股探索中国西南地区的热潮,外交官、探险家、商人、传教士等群体纷纷涌入这一族群高度重叠并生的领域,谢立山是其中重要的一员。
  1882年至1884年,英国驻重庆领事官谢立山三次深入西南腹地考察,并将旅途所见所闻以《华西三年:三入四川、贵州与云南行记》为题结集出版。该著不仅为世人塑造了一个相对保守
近年来,研究白先勇小说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开始成为白先勇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鲜少有学者分阶段研究白先勇小说在不同阶段所展现出来的不同身份认同模式及对应的内在动因和艺术呈现形式。因此,分阶段和人物类型分析白先勇小说独有的身份认同模式为研究和理解白先勇小说提供一个新的角度,也为正处于身份认同困境中的个体提供一些启示。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主要分析的是白先勇早期小说中边缘人物的身份焦虑与生命认同。白先勇在青少年时期体弱多病、性格敏感,同时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使他总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
摘 要:五年制的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英语学习的态度和成绩,需要高职英语教师开拓新思路、研究新办法、尝试新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关键字:五年制高职;跨学科;英语教学联合语文教学;学习兴趣  五年制高职在我国是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指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实行五年一贯制,为社会培养大学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英语课程是五年制高职各专业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