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2/Ang1-7/Mas轴改善高血压交感中枢NOS脱偶联的作用研究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070818206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不能明确发病原因的高血压,其发病比例超过高血压总量的95%以上,而且其多种并发症如脑卒中、心力衰竭、高血压性肾损害和眼底病变等长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大量研究显示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增加与高血压的形成、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交感神经系统的调控中枢位于脑干的头端延髓腹外侧区(RVLM),它是维持正常动脉血压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关键部位。近年来研究表明,RVLM氧化应激是高血压交感输出亢进的重要病理机制之一,但RVLM氧化应激的来源和诱发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发现,一氧化氮合酶(NOS)脱偶联是引发氧化应激增强的一个重要原因。NOS脱偶联是指具有正常生物学功能的NOS二聚体解聚成单体的现象,而四氢生物蝶呤(BH4)是维持NOS二聚体及其功能必不可少的辅因子。脱偶联的NOS不能催化一氧化氮(NO)的产生,但仍能够传递来自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活化产生的电子,使O2形成超氧阴离子(?O2-),增强氧化应激的水平。因此,我们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明确NOS脱偶联是否参与了高血压病理状态下RVLM的氧化应激及其在高血压心血管功能调节中的作用和意义,并探索如何改善高血压交感中枢NOS脱偶联。血管紧张素1-7(Ang1-7)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中的成员之一,由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催化、内切酶和羧肽酶酶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羧基端的苯丙氨酸后形成,在外周循环系统中,通过作用于其特异性Mas受体产生与AngⅡ相互制衡的心血管保护效应,对心血管活动稳态的维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Ang1-7对心血管活动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但能否通过改善RVLM内NOS脱偶联降低氧化应激从而发挥心血管保护效应并不清楚。我们前期研究发现,在WKY大鼠RVLM急性灌注AngⅡ能够抑制1型三磷酸鸟苷酸(GTP)环化水解酶(GTPCH1)的表达,从而引起神经元型NOS(n NOS)脱偶联,GTPCH1是BH4合成的限速酶。因此提出本实验的假设,即在自发高血压大鼠(SHR)RVLM中Ang1-7能够通过促进GTPCH1的表达从而改善n NOS脱偶联,进而减少氧化应激降低血压。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工作:第一,我们直接检测SHR和正常血压的Wistar-Kyoto(WKY)大鼠RVLM内NOS二聚体/单体的比值、GTPCH1的表达水平和BH4的含量,初步探索SHR RVLM内是否存在NOS脱偶联增加的现象;第二,我们通过RVLM腺病毒过表达GTPCH1进一步探索上调BH4含量,明确增加BH4的含量是否可以改善SHR RVLM内的NOS脱偶联和氧化应激,进而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和血压;第三,我们通过RVLM慢病毒过表达ACE2探索上调Ang1-7的含量是否能够改善NOS脱偶联,进而降低氧化应激、交感神经兴奋性和血压;最后,我们以CATH.a神经元为模型,在细胞水平探索了环磷酸腺苷(c AMP)是否参与了ACE2/Ang1-7/Mas轴改善NOS脱偶联的过程。【研究方法】本实验使用的动物模型为SHR和WKY大鼠,细胞模型为CATH.a神经元。通过无线遥感监测SHR和WKY大鼠RVLM过表达GTPCH1前后的血压(BP)和心率(HR)变化,记录时间为转染前7天至转染后第15天;记录SHR和WKY大鼠的RVLM内过表达ACE2前后清醒状态下的平均动脉压(MAP)和HR,记录时间为转染前1周至转染后6周,并监测心血管功能及肾交感神经的放电活动(RSNA);利用高效液相(HPLC)色谱法检测RVLM组织中BH4含量;利用HPLC电化学法检测24-h尿液中去甲肾上腺素(NE)的含量;利用低温western blot检测NOS二聚体的表达水平;利用常规western blot检测NOS、磷酸化NOS、GTPCH1和ACE2的表达水平;利用超氧阴离子荧光探针(DHE)检测?O2-的含量;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RVLM组织及CATH.a细胞中的AngⅡ、Ang1-7和c AMP的含量。【结果】1 SHR RVLM内n NOS脱偶联现象增加发现SHR的RVLM内BH4的含量(0.088±0.032 vs 0.279±0.056μg/g)、n NOS二聚体/单体的比例(1.00±0.23 vs 0.06±0.16)、p-n NOS/T-n NOS的比例(1.00±0.09 vs0.63±0.08)和GTPCH1的表达水平(1.00±0.05 vs 0.7±0.04)均较WKY组明显减少(P<0.05)。2 RVLM过表达GTPCH1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此部分实验分为4组:WKY-GFP、WKY-GTPCH1、SHR-GFP和SHR-GTPCH1组。2.1 SHR RVLM过表达GTPCH1降低血压和交感神经兴奋性SHR和WKY大鼠RVLM过表达GTPCH1前1周记录MAP分别为102±4 mm Hg和146±5 mm Hg,HR分别为300±23 bpm和290±25 bpm;过表达GTPCH1后第9天SHR-GTPCH1组的MAP与SHR-GFP组比较平均降低15 mm Hg(P<0.05),HR没有统计学差异。通过HPLC测得SHR-GTPCH1组24-h尿中NE含量较SHR-GFP组(1.3±0.05 vs 1.0±0.04μg)显著减少(P<0.05)。2.2 SHR RVLM过表达GTPCH1改善n NOS脱偶联和氧化应激SHR-GTPCH1组n NOS二聚体/单体的比例较SHR-GFP组(1.69±0.12 vs0.49±0.05)显著增加(P<0.05);SHR-GTPCH1组?O2-的含量较SHR-GFP组(1.6±0.08vs 2.3±0.09 A.U.)显著降低(P<0.05)。3 RVLM过表达ACE2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此部分实验分为4组:WKY-GFP、WKY-ACE2、SHR-GFP和SHR-ACE2组。3.1 SHR RVLM过表达ACE2降低血压和交感神经兴奋性与对照SHR-GFP相比,SHR RVLM过表达ACE2 6周后MAP(151±8 vs 170±13mm Hg)、HR(365±27 vs 389±32 bpm)和肾交感神经放电活动(RSNA)(25±2 vs 40±3%)明显降低(P<0.05)。3.2 SHR RVLM过表达ACE2改善NOS脱偶联与SHR-GFP组相比,SHR RVLM过表达ACE2后Ang1-7/AngⅡ的比值(0.40±0.009 vs 0.22±0.02)、n NOS二聚体/单体的比值(6.3±1.6 vs 3.3±0.4)和GTPCH1的表达水平(0.24±0.08 vs 0.08±0.01)显著增高(P<0.05)。3.3 SHR RVLM过表达ACE2上调c AMP的含量与SHR-GFP组相比,SHR RVLM过表达ACE2后c AMP的含量(16.7±1.7 vs12.9±1.8 pmol/mg)显著增高(P<0.05)。4 Ang1-7可以通过上调细胞内c AMP含量改善NOS脱偶联4.1 Ang1-7上调CATH.a细胞c AMP的含量和GTPCH1的表达此部分实验分为4组:Control、DMSO、c AMP激动剂(Forskolin)和Ang1-7组。Ang1-7处理组c AMP的含量(4.8±0.83 vs 2.19±0.98 pmol/mg)和GTPCH1的表达水平(2.38±0.05 vs 1.0±0.04)均明显高于Control组(P<0.05)。4.2 c AMP抑制剂(Bupivacaine-HCl)可以抑制Ang1-7的作用此部分实验分4组:Control、DMSO、Bupivacaine-HCl和Bupivacaine-HCl+Ang1-7组。与Control组相比较,Bupivacaine-HCl组c AMP的含量(0.55±0.14 vs 2.5±0.48pmol/mg)和GTPCH1的表达水平(0.46±0.02 vs 1.1±0.006)显著降低(P<0.05);Bupivacaine-HCl+Ang1-7组c AMP的含量(0.75±0.34 vs 2.5±0.48 pmol/mg)和GTPCH1的表达水平(0.55±0.14 vs 1.1±0.006)明显低于Control组(P<0.05)。【结论】本实验研究表明SHR RVLM内NOS脱偶联诱导的氧化应激参与高血压心血管功能紊乱机制。ACE2/Ang1-7/Mas轴能够通过上调c AMP的含量促进GTPCH1的表达,进而改善高血压中枢NOS脱偶联抑制氧化应激。
其他文献
自三峡水库蓄水以后,由于库水位抬高,干支流水流变缓,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部分支流库湾在春夏季多次暴发了严重的水华,部分学者认为水流变缓是水库富营养化的主要诱因之一,通过水
定点诱变(site directed mutagenesis,SDM)技术是近年来生物工程研究中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通过定点诱变可以在体外改造目的DNA分子,进而研究基因的表达以及蛋白质的结构与
星形胶质细胞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CNS)内含量最丰富的细胞类型,广泛参与各种中枢神经生理及病理过程,如调节脑血流量、协助神经突触传递、参与构成血脑屏障,通过缝隙连接
血管系统的形成始于胚胎中胚层形成过程中其部分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前体细胞。这些细胞经过进一步增殖、分化,并通过移行、聚集、极化形成最初的血管网络,该过程称为血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