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年龄与教育结构对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然而,由于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导致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经济结构性问题日渐突出。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变,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也已成为中国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围绕消费进行全面的经济结构性改革,有效刺激国内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很多,虽然收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从大量的研究成果,以及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人口因素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基于人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明确人口结构因素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内在关联,再从人口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分析人口微观属性对消费结构的具体影响。实证分析基于2010年~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人口自然属性主要选取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社会属性主要选取人口教育结构,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回归确认人口年龄和教育结构对家庭不同类型消费及其结构所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少儿人口比上升总体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因为少儿人口比上升会促进家庭中以食品支出和衣着支出为代表的生存型消费比例的提升,而比较明显地抑制了文教娱乐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等家庭发展型消费比例,对享受型消费虽然没有影响,但会提升家庭设备支出比重和减少其他商品支出比重,所以,我国少子化的人口年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结构升级;其次,老年人口比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显著,老年人口比对家庭消费结构升级产生抑制作用。由于老年人口比主要促进了家庭食品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比重,而对其他大部分消费性支出都有抑制作用,因此,我国人口加速老龄化的趋势,将不利于消费结构升级;再其次,人口教育结构主要会增加家庭的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比例,减少生存型消费比例,因此,家庭教育水平的提升,将会带动消费结构升级;最后,少儿人口比对分城乡家庭消费结构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老年人口比和人口教育结构对分城乡消费结构的影响,虽然方向相同,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同时,人口因素对不同的消费阶层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性。
其他文献
<正>2006年秋后关王,导致一蜂群工蜂产卵,总结有关情况,以备借鉴。群势:2006年8月底开始秋繁时有11框蜂。9月25日关王,调至8框。10月15日喂足越冬饲料,调至6框以备越冬。
以2个水稻品种Jiahua-1和Italica carolina为试验材料,采用生物学模拟方法研究了水稻生长在含有AsIII或AsV介质中1周,不同硅/砷比对水稻吸收和转运砷的影响。结果表明,Italic
为了研究施加秸秆与废弃物对茉莉园土壤团聚体与碳、氮和磷含量的影响,以福州河滨茉莉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对照(C)、秸秆(S)、秸秆+石膏(SG)、秸秆+生物炭(SB)和秸秆+炉渣(SS)5种处理样地0—10,10—20,20—30cm土层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包括>0.25mm团聚体含量(DR0.25)、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形维数(D)以及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化学计量
跨文化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双方进行得体交际的关键所在。语言不会脱离各自的文化而存在,所以跨文化语用能力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色彩。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注意这些表现在语
羧甲基纤维素(CMC)因具有良好的增黏性和降滤失造壁性而成为广泛使用的环保型钻井液处理剂之一。然而,伴随钻采工程逐步深入至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藏开发,钻井液中单独添加CMC处理剂不能满足钻井液的施工要求。鉴于此,本文立足于苏里格地区现场钻采工艺指标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以CMC为主要添加剂,复配再生胶粉、正电胶、改性植物油,结合性能评价结果,优选出了具有最佳性能的环保型钻井液体系,以满足现场钻采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发展,南亚地区之于中国的战略意义显著提升。我们有必要在新的国际局势和传播环境下,考察我国与南亚地区国家的媒介信息交流状况。媒介框架研究是反映媒介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依据的有效手段,本文试图通过对南亚三国的主流媒体的框架研究,来探寻其对中国的编码方式和认知态度。找出其报道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应对途径,以进一步消弭传播隔阂,增进与南亚地区之间的战略互信、互通和互融。本文在
我国教育红利近年来呈现出边际效益递减现象,这种情况和人口红利减少相叠加,对我国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带来短期的不利影响。分析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未来走势对我国的教
中国已经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的最大碳排放国,2018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超过100亿吨,占世界碳排放总量25%以上,排放总量大比例超过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显然中国未来的二氧化碳的发展趋势对于全球温室效应能否被有效控制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关键影响。由于中国近年来一直在实施“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对中国未来碳排放发展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将立足这四大区域。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分析了中国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