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已经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的最大碳排放国,2018年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已经超过100亿吨,占世界碳排放总量25%以上,排放总量大比例超过世界第二大碳排放国,显然中国未来的二氧化碳的发展趋势对于全球温室效应能否被有效控制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关键影响。由于中国近年来一直在实施“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战略,因此我们对中国未来碳排放发展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将立足这四大区域。在本文中,我们首先分析了中国四大区域的经济、人口、城镇化和二氧化碳排放历史的发展趋势,发现四大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治理水平有较大差异,在相同时间段中,东部地区拥有最为集约且高效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了更好地识别我国区域间和在国际上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位置,我们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做了国内区域间及国际不同经济体间的对比,发现虽然各区域和各经济体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重合,但中国四大区域的人均碳排放量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趋于平稳。通过对重点减排省市的分析,我们发现河北、山东、山西、辽宁、内蒙古和新疆是帮助四大区域完成减排任务的关键地区。为了更全面地刻画中国未来二氧化碳排放的发展路径,我们基于IPAT模型设计48个碳排放发展情景,使用Centralized-DEA方法来评估这48个情景的二氧化碳排放路径的分配效率,通过对达峰情景的分配效率和潜在产出能力的比较和可实现性分析,我们发现当中国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时(A1情景),能源强度保持在2005-2015的年均下降率(约4%)75%的水平时(B2情景),能源结构以基准情景的预测为发向发展时(C2情景)是48个情景中最优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峰情景。届时,203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达到105.7亿吨。我们还发现在最优达峰情景下,中国2030年的碳强度相比2005年的碳排放强度将减少72.7%,因此官方承诺的碳强度减排目标(60%-65%)似乎设置较低。由于中国不同区域在节能减排潜力上的巨大差异,碳强度在未来几年不会轻易趋同,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指标的收敛程度排序为:二氧化碳>人均二氧化碳>碳强度。为了更好的对中国四大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我们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对四大区域二氧化碳的影响因素的贡献进行分析,发现在历史趋势下各区域的经济规模、单位产值低碳度、能源消耗、人均碳排放均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变动有较大的贡献,而在所预测最优情景的未来路径下,仅有经济规模、单位产值低碳度对二氧化碳的排放变动有较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