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依托《论语》、《孟子》、《荀子》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先秦时期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勇”观念进行探究,将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加以论述。先秦时期“勇”字的字义有一个变迁的过程。在《尚书》、《诗经》等早期文献中,“勇”字主要用来表征人的外表体貌特征的孔武有力,有“勇力”、“勇夫”的用法。慢慢的,“勇”具有了表示人的内在心理品质和状态的含义,有“勇气”的用法。在稍后的《左传》、《国语》等历史文献中,“勇”的道德含义用法日渐增多,“勇”成为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是春秋时期上层贵族必须要遵守的道德规范之一。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的时代特点孕育出“以武为勇”的“勇”观念,社会中勇武之风盛行,遮盖“勇”的德性的一面,孔子则挖掘“勇”的不同含义和价值,在继承前人的“勇”观念的基础上,将“勇”纳入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儒家思想体系中去考察“勇”的含义,实现义、礼、知、仁对“勇”的统摄,将“勇”上升为与“仁”、“知”并列的三达德之一,注重强调“勇”对自身修养和完善人格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孔子用“勇”来贯彻和实践其倡导的“仁”的思想。孟子和荀子对孔子的“勇”观念进行继承和发展,使二人的“勇”观念又呈现出新的特点。孟子的“勇”观念与“气”密切相关,从内修的角度强调勇气的培养,孟子的“养勇”以养“浩然之气”为最高追求。荀子的“勇”观念强调后天的训导,尤其要符合“礼义”和“礼法”的规定,“勇”以修身为本。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勇”观念的层次和类型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孟子将“勇”划分为小勇和大勇,荀子将“勇”划分为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君子之勇等不同类型,他认为“勇”的境界有上勇、中勇、下勇之分。孟子和荀子身处战国时代,他们的“勇”观念所指涉的对象扩大化,不仅包括贵族,还有普通的百姓,这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儒家“勇”观念的平民化和普遍化的倾向。法家“勇”观念的特点是排斥作为个体人格的“勇”,用“法”来约束个人的勇气,提倡“勇”要为国家所用,鼓励民众“勇战”。通过儒法两家“勇”观念的对比研究更加凸显出儒家“勇”观念内涵的丰富性和重要意义,即孔孟荀三者的“勇”观念一以贯之,从个人层面来讲,将“勇”视为理想人格必备的品质,代表一种面对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勇”是完善人格修养不可缺少的基本素养。从国家层面讲,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状况,儒家的“勇”以恢复理想、稳定的社会秩序为目的和目标,“勇”是一种敢为天下先的使命担当和责任意识,追求“大勇”以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