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技术对丹参药材质量的影响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e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 Bunge.)为常用大宗药材,以根和根茎入药。本论文利用SSR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了19个丹参野生与栽培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以99-2,99-3,陕黄和山东栽培丹参品系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丹参品种、种植密度、繁殖方式、植物生长调节剂、生长年限和采收期等栽培措施及连作对丹参有效成分(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酸、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如下:1.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表明,丹参居群间遗传多样性丰富,多态性位点比例达98.98%;19个丹参居群可分成8个组;山东沂源丹参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多态性位点比例为57.14%,99-3丹参居群遗传多样性最低,多态性位点比例仅0.68%,野生丹参居群遗传多样性(50.34%)高于多数栽培丹参居群(41.35%)。2.丹参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差异较大,以品种99-3最好;种植密度对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没有显著影响;种苗繁殖与种根繁殖的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种苗繁殖的丹参质量优于种根繁殖的丹参;喷施壮根灵使种根繁殖丹参增产38.45%,喷施多效唑使种苗繁殖丹参增产14.19%,抗氧化活性显著降低,但对有效成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两年生丹参产量及抗氧化活性高于一年生丹参,但两者有效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丹参不同采收期有效成分含量和抗氧化活性差异明显,而且品种之间有明显不同,品种99-2脂溶性成分含量高峰在4月份,水溶性成分含量高峰在11月份;品种99-3在8月份脂溶性成分含量相对较高,水溶性成分含量在6月较高,此时抗氧化活性也高。3.连作使丹参的产量下降了21.78%,抗氧化活性也显著降低,但对有效成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施用微生物肥可使连作丹参的产量提高21.67%,抗氧化活性也显著提高,但对有效成分含量影响不明显。
其他文献
针对永磁同步电机传统PID矢量控制方式无法实现d、q轴电流完全解耦控制的问题,运用反馈线性化理论实现永磁同步电机转速和d轴电流解耦。针对反馈线性化导致的鲁棒性下降问题,
随着测量仪器的不断发展,利用液晶显示模块来对各种参数和波形进行显示逐渐流行,如何利用液晶显示模块来显示被测量波形成为研究的课题。文中介绍一种用液晶显示器显示被测量
目的:分析Bobath技术和MOTOmed训练对痉挛型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痉挛型偏瘫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
本文以隔离式防火板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防火隔离条宽度、沟槽间距及板体厚度的条件下,隔离式防火板密度及防火性能的变化规律,并辅以大型试验验证了该技术体系
利用地震资料,在沙三段精细层位标定的基础上,进行辽中凹陷沙三段地震地层的追踪解释。根据优质烃源岩的定义及判识标准,即主要为一套富含有机质的中深湖相暗色泥岩沉积,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