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拥有许多枕山襟水,自然条件优良的山水型城市。山水型城市由于“山水”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规划建设较之平原城市面临更加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大理是我国西南部高原上拥有独特山水形态的一颗明珠。随着滇西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大理市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地位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文以大理市环洱海城乡建成区为研究对象,对其城市形态结构演变及驱动力进行梳理分析。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大理市1990、2001、2011三个时间段的TM遥感影像进行处理,提取出大理市环洱海地区建成区轮廓,统计不同时期建成区的面积以及周长数据,首先利用形态紧凑度、分形维数、形状指数和景观指数分析环洱海建成区的外部形态和演变特征,然后通过质心转移、等扇分析法、移动窗口法分析大理城市形态结构演变的动态过程以及内在机理。最后结合大理市社会经济数据分析大理市城市形态结构演变的驱动力所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1990—2011年间,大理市环洱海建成区面积大幅增加,截至2011年,建成区面积达139.7km2,但扩展速度与扩展强度在不同时间段内并无明显规律。大理市建城区形态紧凑度一直较低,并且处于下降状态;分形维数在1.444—1.603之间;形状指数从1990年的21.13增长到2001年的33.32,到2011年又下降为23.81。大理市总体上呈带状分布,经历了从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的过程,但该地区各部分之间联系还不是十分紧密。(2)通过质心转移分析三个时段质心总体上往东北方向偏移,一方面说明受地形限制明显,另一方面说明大理市对城市有着较为清楚的控制,规划部门对用地的长期发展方向清晰、明确。大理城市形态变化主要集中在苍山洱海走势在南、东、北三个大的方向。而在整个空间结构上呈现出两个核心(下关、古城)、两片(海东片区、双廊片区)、一带(海西)的特征。(3)通过大理市1990—2011年间统计资料进行主成分以及逐步回归分析,最终确定城市形态变化的显著驱动因子:地形、经济和人口。地形对城市形态起着约束性作用,政策规划起着引导控制作用,而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迅速增加促使用地向外扩展,并带动城市形态不断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