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在肝衰竭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探索血清PCT对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2011年02月至2015年12月诊断为肝衰竭的患者,分为肝衰竭无感染组及感染组;选取2013年01月至2015年12月诊断为肝硬化无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即肝硬化无感染组),分为肝硬化代偿组及失代偿组。对肝衰竭无感染组患者进行随访,并根据病情转归分为治愈好转组及无效死亡组。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肝衰竭相关指标与血清PCT水平进行Pearson或Spearman或Kendall相关分析。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研究血清PCT对肝衰竭无感染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法探索血清PCT对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并确定诊断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的最佳临界值。P<0.05表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CT基线水平比较:共纳入353例患者,其中肝衰竭感染组86例,肝衰竭无感染组106例,肝硬化失代偿组113例,肝硬化代偿组48例,4组患者的血清PCT基线水平分别为0.88(0.57-1.66)ng/m L、0.60(0.37-0.92)ng/m L、0.12(0.06-0.26)ng/m L、0.05(0.05-0.10)ng/m L,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衰竭无感染组患者血清PCT基线水平与肝脏破坏指标ALT、AST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50(P<0.001)、0.302(P=0.002)。(2)PCT对肝衰竭的预后判断:肝衰竭无感染患者血清PCT基线值治愈好转组与无效死亡组差别不显著(P>0.05)。肝衰竭随访组中治愈好转组患者血清PCT水平随着住院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而无效死亡组则持续上升。但是,2组患者血清PCT在组间、时间点间的变化不大,且PC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受分组影响(P>0.05)。(3)PCT对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肝衰竭感染组患者血清PCT水平(0.88(0.57-1.66)ng/m L)明显高于肝衰竭无感染组(0.60(0.37-0.92)ng/m L)(P<0.05)。血清PCT诊断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658±0.040。PCT>1.08ng/m L时,其诊断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的约登指数最高,为0.258,此时灵敏度为41.86%,特异度为83.96%,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67%和63.77%。PCT与CRP、WBC、N%的AUC两两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肝衰竭无感染患者血清PCT基线水平高于肝硬化无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肝衰竭患者肝脏的损伤情况。(2)血清PCT基线水平对于肝衰竭预后的判断价值不高,动态监测血清PCT的变化趋势更为重要。(3)血清PCT对肝衰竭合并细菌感染诊断的最佳临界值为>1.08ng/m L,但其诊断价值与传统炎症指标(CRP、WBC、N%)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