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1种栽培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滨海疏松沙土中,为多用途速生树种。对于植物逆境的生理适应性研究前人已经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有关木麻黄在逆境适应性方面的研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鉴于当前浙江沿海防护林建设中高大乔木树种贫乏,沿海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筛选抗逆性较强的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对浙江沿海林业生态建设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选取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大鹿岛筛选出的七种木麻黄变异类型为实验材料,编号分别为:B1、B2、B3、B4、R5、R6、G7,结合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和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对各变异类型逆境生理响应机制进行探索研究,旨在为浙江省木麻黄的北移驯化筛选优良类型,提供一些切实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一)木麻黄各变异类型在自然低温胁迫下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变异类型R5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最大,光合作用效率最强,表现出最强的抗寒性;G7的PSⅡ光化学效率(Fv/Fm)降幅最大,光合作用效率相对较弱,抗寒性最弱;其他类型抗寒性适中。低温胁迫下,各变异类型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也反应了木麻黄各变异类型抵抗低温伤害光合机制的差异。(二)七种木麻黄变异类型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读数)在测定时间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变异类型之间的叶绿素相对含量相差不大。与其他变异类型相比,B2和B3的相对叶绿素含量较高,R5和R6则相对较低。七种变异类型的木麻黄叶片的PS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初始荧光Fo、Fv/Fm、qN等均随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的改变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其中变异类型G7的日变化幅度较明显。红皮木麻黄变异类型日变化相对较小,生理状况相对稳定,其中R5受到光抑制影响最小,恢复能力最快,而G7受光抑制影响最大,恢复能力最慢,其他变异类型B1、B2、B3、B4和R6都处于适中水平。(三)由木麻黄日变化规律和抗寒性试验结果综合得出,R5的优良性更强,G7的抗逆性最差,变异类型B1、B2、B3、B4和R6的优良性相对适中,故剔除G7,选取抗寒性最好的R5和抗寒性相对较高的B1做进一步的抗盐性试验。在不同NaCl浓度处理下,木麻黄变异类型B1的SOD活性较R5高,而R5的POD活性和CAT活性都比B1高,B1的MDA含量相较R5高,说明B1叶片细胞内O2-更多,比R5受到伤害更大。综合抗氧化物酶活性、MDA含量测定指标和盐害伤害程度的分析得出,R5比B1更具抗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