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鼓室硬化组织病理学及电镜特点目的通过对鼓室硬化病人病灶及中耳粘膜进行病理分析,了解鼓室硬化病人病灶及中耳粘膜的病理学及电镜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一定的支持。方法1.1材料:用于作组织病理学及电镜下检查的材料均取自我科2005-2006年鼓室硬化病人中耳不同位置的粘膜及鼓室腔的硬化灶。1.2方法:1.2.1实验步骤:标本取出后分两组,一组予福尔马林固定,予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用于光镜下检查。1.2.2另一组取材用于电镜下观察:1取材与固定:先将固定液及所用容器预冷,在1分钟内把组织块切成2×2×1mm大小,先浸入2.5%戊二醛固定液中固定3小时(前固定),再经0.2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7.2)漂洗,再予2%四氧化锇固定2小时(后固定),再经0.2mol/L磷酸盐缓冲液(pH 7.2)漂洗。2梯度脱水:30%酒精脱水8分钟,50%酒精脱水8分钟,70%酒精脱水8分钟,90%酒精脱水12分钟,100%酒精脱水3次,每次12分钟。3浸透、包埋聚合步骤:3.1脱水剂:包埋剂=1:1,1小时;3.2脱水剂:包埋剂=1:2,2小时;3.3纯包埋剂,5小时;3.4标本转入塑料囊,70℃,10小时。Epon812环氧树脂包埋4超薄切片:顶端平面为一规则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面积约0.2~0.3mm~2。5染色:予醋酸铀及柠檬酸铅染色,在干净的培养皿内放置蜡板,把醋酸铀染液滴在蜡板上,将捞有切片的铜网覆于染液上30分钟,然后用双蒸水冲洗、吸干。再铜网覆于柠檬酸铅染液上10分钟,然后用双蒸水冲洗、吸干。6电镜下观察。结果鼓室粘膜:大量肉芽组织并见有炎症细胞浸润,粘膜下层有少量纤维化。位于听小骨周围的硬化灶组织镜下见透明样变性及粘膜下层的营养障碍性钙化,硬化灶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可见有密集的发生玻璃样变性胶原纤维束和大量散在分布的钙化区,在某些区域还可见有无血管的肉芽组织。电镜下见卵圆胞核,核周的胞浆内有聚集线粒体,胞浆内见较多弹力纤维。粘膜下层富含胶原纤维,在胞内外的小体中见大量的富含高密度电子钙质沉着。为纤维细胞的线粒体或溶酶体。超微结构检查发现纤维细胞不规则变形,伸长,退变,嗜锇细胞质含有小囊泡及大量大小不等胶原纤维束,在胶原纤维束间有大量无定形的富含高密度电子膜包裹的小体,这些小体及小囊泡多聚于退变纤维细胞及片状的胶原纤维区域内。结论鼓室硬化在组织学上表现为中耳粘膜上皮下结缔组织内和鼓膜固有层(包括粘膜下结缔组织层,上皮下结缔组织层)中结缔组织的透明变性。鼓室硬化病人中耳粘膜组织病理学表现为结缔组织高密度的纤维化,玻璃样变性,鼓室粘膜出现钙化。电镜下观察更进一步揭示了胶原纤维的显著增生及富含电子的钙质沉着,在纤维样改变的细胞内可见有溶酶体及变性的线粒体。本研究为鼓室硬化的诊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第二部分鼓室硬化听力学临床研究目的评估鼓室硬化病人临床听力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1材料:珠江医院1992年至2006年患鼓室硬化且资料完整的79例(79耳),本组79例鼓室硬化病人中男38例,女41例,年龄15~56岁,平均29.37±10.15岁。所有患者手术前干耳1个月以上,病史最长40年,最短5年,平均17.32±7.81年。测量工具:听力测试均采用同一型号电测听仪:美国GSI 61临床听力计。1.2方法:1.2.1主要观察指标:锤砧固定型、镫骨固定型、全鼓室硬化型这三组病人言语频率平均气导听阈(AC)、平均骨导听阈(BC)及气骨导差(ABG)值,所有病例平均气导听阈(AC)、平均骨导听阈(BC)及气骨导差(ABG)值。1.2.2病灶分类及听力学检查根据病史记录、术中手术显微镜下对病灶的探查所见,按照病变范围,本组锤砧骨固定型即锤砧复合体固定,镫骨活动好而且结构完整30例(30耳),镫骨固定型即锤砧复合体完整且活动好但镫骨固定29例(29耳),全鼓室硬化型20例(20耳)。术前1-2天行纯音测听检查。各变量指标:测试250、500、1000、2000、4000Hz气导和骨导,500、1000和2000Hz的均值作为言语平均纯音听阈(言语PTA)。气骨导差(ABG)为同期言语频率气导减去骨导值。1.2.3统计学处理:三组各变量均数指标的比较分析用单向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水准α=0.05,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9例病人中,52例为传导性耳聋,26例为混合性耳聋,1例为感音神经性耳聋,锤砧固定型组言语频率平均气导PTA为54.61±9.14dBHL,言语频率平均气骨导差(ABG)为39.94±8.30dB,镫骨固定型组言语频率平均气导PTA为54.66±11.37dBHL,言语频率平均气骨导差(ABG)为39.52±9.56dB,全鼓室硬化型组言语频率平均气导PTA为56.30±10.65dBHL,言语频率平均气骨导差(ABG)为39.40±8.79 dB,三组病人听力言语频率纯音平均听阈(PTA)及气骨导差(ABG)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鼓室硬化病人听力检查多呈传导性耳聋,气导表现为全部频率受损,气导听阈在40-60dBHL水平,低频重于高频,骨导大致正常,当迷路受损时骨导亦有损害,气导听力损害与硬化灶位置无关。但我们现在尚不能单纯通过听力曲线在术前准确确定病人是否有鼓室硬化。第三部分生物陶瓷人工听骨在鼓室硬化手术中的应用目的探讨生物陶瓷人工听骨在鼓室硬化手术中应用的疗效。1.1材料:对珠江医院1992年至2006年患鼓室硬化锤砧固定型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对随访3月以上、资料完整的30例(30耳)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本组30例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16~52岁,平均30.63±9.18岁。所有患者手术前干耳1个月以上,病史最长40年,最短5年,平均17.13±7.47年年。随访3个月~24个月。测量工具:听力测试均采用同一型号电测听仪:美国GSI 61临床听力计。1.2方法:1.2.1手术方法:手术均采用耳内切口,在距鼓环6-8mm平面作外耳道皮瓣,分离皮瓣、挑起鼓环进入鼓室,开放上鼓室暴露锤、砧骨,15例应用钩针和剥离子逐层剥除听骨周围病灶,然后撼动听骨链使之恢复活动。15例经耳内切口,开放上鼓室,首先将砧骨从锤骨头处分离,分离砧镫关节,取出砧骨,于鼓膜内表面分离锤骨柄后取出锤骨,检查镫骨结构完好且活动,予生物陶瓷部分人工听骨赝复物PORP置于镫骨头与完整鼓膜内表面之间重建听骨链,并取一耳屏软骨或筋膜置于鼓膜内表面与赝复物之间,复位鼓膜、皮瓣,适量明胶海绵填塞术腔,碘仿纱条填塞外耳道(7—10天后抽出)。术后病人头部制动1-2天,常规抗感染治疗。1.2.2主要观察指标:锤砧固定型病人两种术式(单纯剥离硬化灶后撼动听骨链、生物陶瓷人工听骨替换原有自身锤砧骨)术后言语频率平均气导听阈(AC)、平均骨导听阈(BC)及气骨导差(ABG)值。1.2.3病灶分类及听力学检查根据病史记录、术中手术显微镜下对病灶的探查所见,按照病变范围,本组锤砧骨固定型即锤砧复合体固定,镫骨活动好而且结构完整30例(30耳)。各变量指标:测试250、500、1000、2000、4000Hz气导和骨导。500、1000和2000Hz的均值作为言语平均纯音听阈(言语PTA)。气骨导差(ABG)为同期言语频率气导减去骨导值。1.2.4统计学处理:两组各变量均数指标的比较分析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言语频率(0.5,1K,2K)PTA手术前后气导、气骨导差值均有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人工听骨赝复物PORP组明显优于撼动听骨链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4KHz术后气导、气骨导差均无明显改善。两组各言语频率(0.5,1K,2K)术后气导比较,两组均有改善,人工听骨赝复物PORP优于撼动听骨链组。结论对于鼓室硬化锤砧骨固定型病人采用生物陶瓷人工听骨赝复物(PORP)重建听骨链可避免术后的听骨再固定,而且生物陶瓷人工听骨生物相容性好,这些多孔的惰性植入体有利于纤维组织向其表面生长,结果形成一柱状的活体组织,其疗效可靠。是治疗鼓室硬化的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