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生物基包膜控释肥料的研制及其养分控释机理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shuclover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包膜控释肥料具有养分利用率高、一次施肥、不用追肥、省工省时等优点。但是,商业化控释肥料膜材,主要来源于石油化工产品(如聚乙烯、聚氨酯等),存在价格高、资源不可再生、不可生物降解等缺点,极大制约了控释肥料在农业上的大规模推广应用。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利用植物油等天然生物基原料,制备价格低廉、资源可再生、土壤中可降解的生物基控释膜材,成为控释肥料研究领域中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生物基膜材中含有大量亲水基团,易吸水膨胀,这导致了生物基控释肥料的养分控释期短、控释质量差(其控释期很难超过2个月)。因此,发展相关改性技术,提高生物基控释膜材的疏水性能,增强其养分控释性能,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受到自然界中生物超疏水表面的启发,研究人员研发了仿生超疏水技术,制备了具有超疏水表面的仿生超疏水材料,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自清洁、防腐蚀、防污漆、油水分离等。虽然,仿生超疏水理论尚未生物基控释肥料膜材领域得到应用,但是我们可以借鉴上述超疏水技术和理论,为生物基膜材的超疏水化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研究探索了有机硅改性超疏水生物基包膜控释肥料的最佳制备条件,并阐明了超疏水表面控制水分进入和养分溶出生物基膜材的机理;探索了磁性粒子自组装改性超疏水生物基包膜控释肥料的最佳制备条件,并且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相称成像技术,直观地观察了超疏水生物基包膜控释肥料表面空气膜的存在及分布情况,揭示了超疏水效应延缓水分进入膜内和养分溶出膜外的机理;利用超疏水生物基控释肥料作为试验肥料,以水稻作为试验作物,进行了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类控释肥料可以显著增强肥料利用率,提高水稻产量和生物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有机硅改性超疏水生物基包膜控释肥料的研制及其养分控释机理研究利用棉籽油作为原料,制备了棉籽油基多元醇,将其和异氰酸酯共混之后喷涂到尿素表面,在尿素包膜机中受热固化成膜得到生物基包膜控释肥料;将微米级硅藻土和纳米级二氧化硅共混水凝胶,喷涂到控释肥料表面,在生物基膜壳表面构建了微纳米级凸起结构,制备了表面具有微纳米级凸起的包膜控释肥料;通过在其表面嫁接全氟硅烷的方法进行疏水改性,制备了具有超疏水特性的生物基包膜控释肥料。利用GC、FITR、GPC分析了包膜原料的组成及分子量大小;利用FTIR和13C-NMR证明了生物基聚氨酯膜材的成功制备,利用TEM、XRD观察了微米级硅藻土和纳米级二氧化硅的微观形貌;利用WCA、SEM、ATR-FTIR、SEM-EDX、XPS证明了超疏水表面的成功形成,其膜材表面水接触角为155.8°,达到超疏水效果;利用25℃静水培养法测试了3种试验肥料的养分控释性能,相比未改性的生物基控释肥料,经过超疏水改性,生物基包膜控释肥料的养分控释期提高了1倍左右。并结合超疏水相关理论,阐明了超疏水表面影响水分进入和养分溶出生物基膜材的机理。(2)磁性纳米粒子自组装改性超疏水生物基控释肥料及其养分控释机理研究利用猪油作为原料,制备了猪油基多元醇,将四氧化三铁磁性纳米粒子加入到液态包膜原料中(多元醇和异氰酸酯共混物);在磁场中,利用磁性纳米粒子与铁质包膜机的相互磁力作用,在液态膜材固化之前,通过肥料颗粒的不断滚动,磁性纳米粒子自发地移动到膜壳表面,有规律进行排布,在膜材固化之后,形成表面具有微纳米凸起结构的超疏水生物基包膜控释肥料。利用GC、FTIR分析了包膜原料的组成及结构;利用FTIR、~1H-NMR、13C-NMR和SEM证明了已经成功制备生物基膜材;利用LPA、XRD、FTIR、WCA、TEM、TEM-EDX、XPS证明了已经成功制备超疏水磁性纳米粒子;利用SEM、AFM、WCA、SEM-EDX证明了已经成功制备自组装型超疏水控释肥料,其膜材表面具有超疏水特性,水接触角达到154.6°,水接触角滞后为1.5°;利用25℃静水培养法测试了3种试验肥料的养分控释性能,相比未超疏水改性的生物基控释肥料,自组装型超疏水生物基包膜控释肥料的养分控释期提高了1倍左右(超过100 d);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相称成像技术,直观地观察了水与超疏水生物基包膜控释肥料界面处空气膜的存在及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液态水仅与微纳米级凸起的顶部接触(面积占比10.9%),空气膜被嵌入到液态水下方(面积占比89.1%),由于空气膜的存在,液态水不能直接浸润超疏水控释肥料膜壳,只能以水蒸气扩散的方式缓慢进入肥料,极大提高了该类超疏水生物基控释肥料的养分释放特性,揭示了空气膜延缓水分进入膜内和养分溶出膜外的机理。(3)超疏水生物基控释肥料的田间试验使用超疏水生物基控释氮肥,在山东东营进行了连续2年水稻田间试验,设置12个处理,使用两种氮肥(普通氮肥和控释氮肥),两个施氮量(100%和80%),三个腐殖酸钾使用量(50、100 kg/ha和150 kg/ha)。与当地习惯施氮量处理(N300)相比,控释氮肥同等施氮量处理(CN300)的水稻产量相对增加9.35%,氮素利用率相对提高17.72%;与当地习惯施氮量(300 kg N/ha)相比,试验控释氮肥减量20%(240 kg N/ha)与腐殖酸钾配施(150 kg/ha),水稻产量相对增加14.48%,氮素利用率相对提高59.16%。结果表明,该类控释肥料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提高氮素利用率,降低田间水盐度(22.25%)及硝铵态氮含量,在水稻上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和潜力,为将来商业化生产该类生物基控释肥料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进一步大田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他文献
经历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小企业纷纷裁员甚至倒闭,失业人群超出想象。多个重要城市出台地摊经济相关指导措施,落实保民生、稳就业、促发展。但地摊经济也带来环境卫生、交通堵塞、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准公共物品、外部效应、消费替代效应、政府职能理论等方面分析地摊经济带来的利弊,提出通过规范经营行为,加强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因地制宜、科学布局,谨防“搭便车”行为,缓解地摊经济带来的负外部性,同
剩余寿命是指在个体已经活过某段时间的前提下,该个体还能继续存活多久,即其剩余寿命还有多长时间.剩余寿命问题在生物医学及金融领域中经常遇到.在医学临床试验中,剩余寿命通常是病人们最关心的量,尤其对于那些患慢性疾病或不可治愈疾病(如癌症)的病人,他们想知道某种治疗是否可以延长自己的寿命.另一方面,医生也需要知道这些疾病是如何发展的,所采取的治疗方案是否有效,以及应用新的治疗方法是否就能延长病人的寿命等
甘蔗(Saccharum spp.)是最重要的糖料作物,占世界食糖总产的80%,占我国的90%以上。甘蔗起源于热带,经长期驯化主要在亚热带地区种植,新植和宿根发株均在冬末春初,期间以低温或低温与阴雨相伴天气为主,此时甘蔗正处于未萌动芽、萌动芽、芽苗或幼苗期,除未萌动芽外,均易受低温危害。研究甘蔗耐寒机制,挖掘冷响应基因,不仅对揭示植物耐寒性机理具有科学意义,对促进培育耐寒性甘蔗品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
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的一种条件致病菌,给水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抗生素是防治嗜水气单胞菌的主要手段,在我国每年投入多于5000吨的四环素类抗生素(包括了土霉素、四环素和金霉素等)用于养殖业中。土霉素因其效果好、毒性小、代谢快等特点直接作为鱼药添加剂加入饲料中。大量的耐土霉素菌株的产生大大降低了它的作用效果,在开发新药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
在社交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每天都会有大量的网络数据产生,对网络数据的研究也愈加丰富和深入。网络数据包括反映网络结构的数据和网络中节点的数据。研究网络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个体间的关系,包括个体的关联关系和互相影响的方式等。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研究动态网络,或者更广泛的纵向网络数据,成为近年来网络数据研究的热门方向。将网络数据应用到经典统计
中国企业的关系型交易特征对中国企业的信息传递特征或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更多依赖关系型交易的企业而言,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难以公开披露或不愿公开披露但是又与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相关的专有信息,例如企业的商业秘密或者拥有的政商关系等信息,并且,这些具有较强人格属性的专有信息即使对外披露,也难以被特定关系之外的其他方理解或验证。这种专有信息的传递问题在企业向外部资本市场,例如,自本世纪以来蓬勃发
空间相关性是计量经济学模型中的经典假设,基于现实中的各种现象不是完全独立,而是普遍具有关联性特征或相依模式而形成。该模型体系一般涉及两大问题:空间相关性的确定以及模型构建。随着空间模型在经济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传统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的某些局限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在实践中,截面数据中空间相关性复杂多样,数据来源也多种多样,大多数研究用一个给定的空间矩阵来表示个体之间的空间效应,这往往与现实并不相符。目前
霉菌毒素在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中无处不在。而在众多的霉菌毒素中,AFB1和ZEA被认为是是饲料和饲料原料中主要霉菌毒素污染物,它们不仅对动物健康造成损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对人类生命安全也构成威胁。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是最致命的,它具有肝毒性、致畸性和致癌性。因此,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定为Ⅰ类致癌物。玉米赤霉烯酮(ZEA)具有类雌激素的作用,是雌激素强度的十分之一,它可以
学位
【教学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通过玩肥皂泡、读肥皂泡、讲肥皂泡,以及对文中关键词句的梳理,知道作者是从眼中、心中、想象中三方面对肥皂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肥皂泡》,去感受肥皂泡的美丽、神奇吧!师:首先让我们走进作者眼中的肥皂泡吧!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想一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肥皂泡的?同桌相互讨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