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症状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 :成都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dh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由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引发的神经根症状经针刀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针刺治疗相比较。从而为治疗LDH引起的神经根症状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案,探索能够推广实施可行性高的临床治疗手段。研究方法:本研究选择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省骨科医院骨科就诊的60例LDH受试者,以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为基础。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LDH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针刀疗法)30例,对照组(传统针刺治疗)30例。治疗组每7天行针刀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1个疗程,总计14天;对照组每7天行传统针刺治疗5次,休息2天,10次为1个疗程,总计14天。两组经过治疗前后,从神经根症状改善程度(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表M-JOA)、综合痛感(由疼痛的程度、性质,受试者的不良情绪组成)改善程度(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进行评价,其中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包含视觉类比评分法(Visual analogy scoring,VAS)。研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线研究中,两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椎间盘突出部位、病程长短、治疗前M-JOA、VAS评分、综合痛感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神经根症状改善的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治愈率为50.00%,显效率为30.00%,有效率为13.33%,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临床治愈率为23.33%,显效率为36.67%,有效率为26.67%,总有效率为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治疗前后综合痛感改善程度(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疗法对比传统针刺治疗LDH在神经根症状缓解、治疗前后综合痛感变化方面有明显差异。针刀疗法在治疗LDH引起的神经根症状方面有疗效显著、受试者痛苦小,安全性高等优点,其临床价值有待被发展推广。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1980-2013年年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同时我国对外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3年出口贸易占世界出口贸易额的11.7%,而位居出口额第二
随着通信网络体系架构的改变和4G手机用户的激增,传统的信令采集仪表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网络需求,并且用户的数据业务类型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亟需一款监测分析仪对空口数据进
目 的:本研究基于TSHR及受体后甲状腺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探讨GD甲状腺肿的发病机制。应用滋阴降火散结复方进行干预治疗,验证其对甲状腺刺激抗体(TRAb)诱导FRTL-5
目的:1.通过测定肝泡型包虫病(HAE)患者肝脏组织中凋亡、自噬相关标记物及DDIT4的表达情况;初步探索凋亡、自噬及DDIT4在泡型包虫病中的作用及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机制。2.通过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9,BMP-9)对体外培养的人卵巢黄素化颗粒细胞卵泡刺激素受体(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FSHR)和黄体生
目的:研究皮肤镜对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cinaoma,BCC)的诊断价值及BCC的皮肤镜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54例拟诊为BCC患者的
深部脑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脑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然而,临床DBS所采用的高频电刺激(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HFS)的作用机制尚未明
以往由于计算机匮乏,高校主要采用的管理方法都是传统管理方式,随着社会进步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校的发展,利用现有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新时代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是各大高
背景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是在胚胎发育的前8周内由于椎体发育异常而形成的,此时也正处在神经管闭合的关键时期,因此CS患者除了存在脊柱椎体发育异常外,
目的:以斑马鱼为研究对象,研究芒果苷与其苷元在生物样本中含量的差异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结果进行对比。为斑马鱼用于药物非临床研究提供研究数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