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鼠类的社会行为主要受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其中性激素起重要的作用,动物的生存环境、婚配制度和遗传等均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而,研究鼠类的社会行为和激素的关系,不仅能探讨社会行为发生的神经内分泌机制,而且通过研究不同物种不同社会行为发生中激素的调节作用,还能揭示婚配制度及相关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进化机制和适应功能.田鼠属动物虽然亲缘关系很近,但它们的社会组织和婚配制度却有明显差异.该研究以单配制的棕色田鼠和繁殖特征呈现多配制的沼泽田鼠为研究对象,探讨雄激素、雌激素、雄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以及Fos蛋白表达和社会行为发生的关系,研究两种田鼠通过两个嗅觉系统发生的社会识别、记忆、交配、攻击行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以探讨两种田鼠的进化机制和适应功能.研究分以下5部分内容:1.应用行为聚焦取样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棕色田鼠(n=15)和沼泽田鼠(M.fostis)(n=15)在同种雄雄交往中的行为差异,及在雄雄交往前后雌激素β受体(ERβ)和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差异.2.通过对阉割7、14、30天成年雄性棕色田鼠攻击行为的行为观察,发现在阉割7和14天时,攻击行为没有降低,阉割30时,攻击行为明显降低.3.将睾丸下降的成年雄性棕色田鼠分成三组:(1)对照组:嗅闻24h新鲜锯木.(2)暴露组:嗅闻24h动情期雌鼠底物.(3)交配组:与动情期雌鼠交配24h.放射免疫检测血清中的T浓度,交配组高于暴露组,交配组和暴露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4.放射免疫检测血清中的E2浓度,交配组比暴露组、对照组显著增高,暴露组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5.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AR、Fos在对照组、暴露组、交配组嗅球(MOB)和副嗅球(AOB)僧帽细胞和颗粒细胞免疫反应,在MOB三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交配组在AOB僧帽细胞和颗粒细胞T、AR、Fos免疫阳性细胞均显著高于暴露组和对照组,暴露组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