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脆秆突变体基因初定位及芒草农杆菌介导转基因体系初探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0911216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秸秆不仅作为生物质能源的重要原材料,在饲料以及其他生物与工业产品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脆秆突变体是研究细胞壁形成机制以及对细胞壁改良的重要资源。本实验自交系Zong31和带有Mu转座活性的自交系W22交杂构建的突变体库中,筛选得到了茎秆和叶片都明显表现为脆性的突变体植株,命名为Y04,经多代自交和表型的鉴定,获得了稳定的纯合突变体。本研究应用形态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等方法分析了此突变体与正常玉米的茎秆穿刺力、成熟期生物学性状的测定、成熟期茎秆的显微结构、秸秆细胞壁成分的差异、纤维素影响因子的测定,并将引起脆性表型的基因br(brittle stalk)进行了初步定位。为今后深入研究脆性基因的克隆、功能的分析以及生物质能源利用等提供了材料和理论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田间表型观测:在种子萌发和幼苗阶段,突变体和正常玉米植株生长情况并无差异。在突变体生长约至4周即四叶一心期时,开始出现脆性,所有器官均表现为脆性,且整个生育期持续存在。2)突变体的茎秆与Zong31相比,组织韧性和穿刺力强度减弱,极其容易被折断。茎秆穿刺力测定结果表明:脆性植株茎秆的穿刺力较Zong31和Mu有极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46.1%和68.5%。3)徒手切片染色结果显示:脆性植株茎秆维管束数目、分布及皮层周围细胞层数与正常植株差异不大。主要是维管束细胞的纤维素含量降低,木质素含量升高。扫描电镜观测显示:突变体维管束鞘细胞厚壁组织细胞壁厚度明显变薄,排列疏松。4)茎秆细胞壁化学成分测定的结果表明:脆秆突变体中,纤维素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12.77%,极显著低于正常植物的31.2%;纤维素结晶度极显著低于Zong31的21.5%;淀粉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0.75%,显著性低于Zong31的24.2%;可溶性糖含量占干物质总量的33.56%,显著性高于Zong31的18.6%。半纤维素略有下降,木质素和果胶含量略有升高,均较对照差异不明显。5)Y04脆性基因br(brittle stalk)克隆结果显示与bk2并不相同,在Zong31背景下较br与bk2有多处单碱基缺失,在1472-1557之间有几处较大缺失,对缺失片段进行群体检测发现并不是由此缺失引起表型的改变。6)2013年秋天在武汉实验基地种植的F1单株,田间表型正常;2015年春天汉川实验基地种植的约1500株单株F2群体中正常和脆性植株的分离比为1150:244,损失脆秆约为106株,符合3:1分离比。图位克隆方法将br基因定位在9号染色体上,锁定在bnlg1159和umc1771之间,且br与umc1120和umc2121共分离,目标基因br距离umc2398和umc1771最近,遗传距离分别是11.5c M和3.1c M,说明目标基因br更靠近umc1771标记。芒(Miscanthus sinensis)是自然界中分布最为广泛的芒属物种,它是目前国际上研究最为热门的三倍体交杂种芒草-巨芒(M.×giganteus)其中的二倍体亲本,是开展遗传改良的遗传种质基础。新品种的选育是大面积种植和利用芒属能源植物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遗传转化技术是进行遗传改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其中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以其成本低、转化效率高、易操作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到外源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的过程中去。本研究以芒的幼穗作为外植体诱导胚性愈伤作为受体材料,研究了以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为基础,活性炭,农杆菌菌液浓度,乙酰丁香酮浓度的差异,表面活性剂,超声波处理等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其主要的结果如下:1)在诱导15天的培养过程中,没有添加活性炭(AC)的培养基褐化严重;在添加了0.2%AC的培养基中,褐化并不明显。2)统计诱导80天后,愈伤在诱导培养基上的生长状态,没有添加活性炭的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较添加了0.2%活性炭的培养基要多。没有添加活性炭(AC)培养基的出愈率为79.0%,而添加了0.2%AC的培养基的出愈率为38.9%。3)不同农杆菌菌液OD600和时间组合侵染胚性愈伤,并将转化后的愈伤分别经过第一次选择和第二次选择后,只有OD600=0.7,侵染30min这个组合下的愈伤,在经过两次筛选后有存活下来的愈伤。故农杆菌菌液OD600=0.7,侵染30min为最佳组合。4)超声波在农杆菌侵染愈伤过程中的处理,在侵染过程中利用超声波分别处理0、2、4、8、300、600、1200s后,将愈伤接种到一选培养基上,0、2、4、8s处理过的愈伤均全部死亡,而经过300、600、1200s超声处理过后的愈伤在经过二选后,几乎全部存活下来,说明,较长时间超声波处理对愈伤的转化的提高有显著作用。
其他文献
本研究挑取了陆地棉TM—1第12、26染色体上的110个BAC克隆对其进行测序和分析,这些BAC克隆插入片段的平均大小是100KB。测序和拼接后首先对其结构、基因功能进行了分析、注释,后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推测棉花与杨树、拟南芥、葡萄、水稻、玉米进化距离的远近关系。结构分析包括基因分布的分析、基因大小及其外显子和内含子的分析、基因岛的分析、GC含量和重复序列的分析等。分析后发现一个富含14个基因
土壤盐碱化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苜蓿既是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的重要植物,同时又是重要的饲料作物。苜蓿转基因研究进行的较早、广泛也较成功。采用传统的育种方法,选育耐盐品种进展极为缓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本课题研究是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旱耐盐基因转入苜蓿中,从而可以提高苜蓿的耐盐碱性。本研究主要以苜蓿的无菌子叶作为外植体,诱导体细胞胚发生。通过对培养基成分等一些影响因素的优化,完成苜
普通马铃薯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 L.)遗传基础狭窄和四体遗传特点这些事实限制了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现有品种间杂交常导致新产生的品种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四体遗传的特点使得杂种后代遗传分离非常复杂,阻碍了对有重要经济价值性状的遗传分析,使得许多常规育种项目对性状的选择基于经验,而不是科学之上。马铃薯一倍单倍体是进行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的一个重要工具。然而,其通过二倍体马铃薯花药培
本试验于2000~2001年在扬州大学实验农场大田内进行,土壤类型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为小麦。供试水稻品种24个,即常规中粳11个、常规晚粳7个、杂交粳稻2个、常规籼稻2个和杂交籼稻2个。每品种均设计0、低、中、高4个氮肥处理,分别为一生施纯氮0kg/mu、6.67kg/mu、13.34kg/mu、20kg/mu。两年试验得到如下一致的结果: (1)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抽穗期、成熟期随
本研究采用室内实验和田间结合的方法,借助人工智能气候室和人工低温春化室,从低温春化温度和春化时间入手,通过田间鉴定试验、温室鉴定试验、琼脂糖凝胶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R
在我市教师群体中,乡村教师占据着很大比例。他们在简陋的工作条件下,传播着智慧的火种;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谱写着教育的篇章。他们用坚守,诠释着教师的职责,哺育着祖国的未
本试验选用6个不同的棉花基因型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蛭石栽培和营养液浇灌的方法(营养液按照Hoagland配方配制),研究不同供磷水平下棉株地上部鲜重、叶绿素含量、总干物重、地上部干物重、总叶面积和磷利用率的表现,系统地比较棉花基因型之间在各个性状上的差异,确定了棉花苗期耐低磷筛选的指标,建立了棉花苗期耐低磷品种的筛选体系。利用此体系对88个棉花抗枯、黄萎病品种进行了耐低磷品种的筛选和聚类分析。主要
2009年-2010年,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青花5号花生品种为研究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时期追肥对花生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明确了花生的最佳追肥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