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小麦冬春性鉴定方法研究及春化相关基因时空表达分析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_v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室内实验和田间结合的方法,借助人工智能气候室和人工低温春化室,从低温春化温度和春化时间入手,通过田间鉴定试验、温室鉴定试验、琼脂糖凝胶电泳、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等方法,对小麦春化现象及常用的冬春性鉴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比较。拟定普通小麦人工低温春化的鉴定标准,探索普通小麦在春化过程中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为以后小麦春化的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  小麦冬春性人工低温春化鉴定:本实验旨在筛选适合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方法和指标,以钱交麦、济麦19、泰山1号、济麦20、中国春为强冬性、冬性、半冬性、偏春性和春性对照,对2014-2015年山东省区试的108份小麦品系进行冬春性室内春化鉴定、田间错期春播鉴定和分子鉴定。通过对幼苗习性、抽穗率、苗穗期等指标的观察确定小麦冬春性室内鉴定的可靠指标,提出采用室内鉴定法评判品种的冬春性,并初步建立小麦品种室内春化鉴定法检测小麦冬春性的检测指标体系如下:经过25℃暗培养催芽48h,胚芽鞘生长至1cm的小麦种子,分批次置于2℃低温春化室中处理0天、10天、15天、20天、25天、30天和40天(光照均为24h/d),每隔2-3天加水5ml以保证培养皿内滤纸湿润。低温春化处理后的小麦幼苗移入温度20℃,光照为16h/d的人工智能日光温室中种植,结合品种的成熟情况确定品种的冬春性类型。抽穗率≥80%视为该品种正常抽穗,临界春化时间为0d即可正常抽穗的小麦品种为春性,对照品种为中国春;临界春化时间0d<t≤15d正常抽穗的小麦品种为偏春性品种,对照品种为济麦20;临界春化时间20d≤t<30d正常抽穗的小麦品种为半冬性品种,对照品种为泰山1号;临界春化时间30d≤t<40d正常抽穗的小麦品种为冬性品种,对照品种为钱交麦;临界春化时间t≥40d正常抽穗的小麦品种为强冬性品种,对照品种为济麦19。  小麦春化相关的RT-PCR检验试验:为明确普通小麦春化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以强冬性品种济麦19、冬性品种钱交麦、半冬性品种泰山1号、偏春性品种济麦20和春性品种中国春为实验材料,利用qRT-PCR技术,分析了VERNALIZATION1(VRN1)、VERNALIZATION2(VRN2)和VERNALIZATION3(VRN3)的时空表达特性。结果表明在普通小麦中,VRN1基因在四类小麦的表达量由高至低为幼穗、旗叶、普通叶片、茎秆、根。未春化时,冬性越强的品种,VRN1、VRN3基因的起始表达量越低,VRN2基因的起始表达量越高。随着春化过程的进行,VRN1和VRN3基因上调表达,并在春化25天时出现表达加速上调现象;VRN2基因下调表达。小麦冬性越强,VRN基因表达量变化越明显。在脱春化过程中,随着高温时间的增加,VRN1和VRN3基因下调表达,VRN2基因表达变化不明显。该结果为进一步分析普通小麦春化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提供了重要信息。
其他文献
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不仅粮食产量高而且选育出了大量优质小麦品种。河南省近70年来培育成的品种就春化与光周期特性存在怎样的变化趋势;不同春化光周期类型对小麦的生长发育又有怎样的影响;本研究以河南省不同年代大面积种植的30个品种为材料,通过室内高温条件下春化离析、连续光照条件下感光性离析以及大田穗分化观察和产量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供试品种主要穗分化时段有效积温和春化光
生防用解淀粉芽孢杆菌Y-S-Y12菌株,对人参锈腐病病菌有较强的抑制效果,通过对Y-S-Y12菌株发酵浓缩液在不同发酵条件的优化试验,可以确定Y-S-Y12号菌株发酵浓缩液分别在培养天数
为探明不同生育时期涝渍和渍水时长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生理生态基础,丰富小麦涝渍逆境栽培理论,为受灾麦田损失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在池(管)栽条件下,进行了连续两年的深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花后涝渍胁迫对冬小麦经济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程度综合两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开花期涝渍,露天栽培条件下昼夜渍水6和9天两个处理的四个品种平均千粒重分别比对照降低0.08%和0.02%,渍水
为了探讨黄淮冬麦区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演变趋势,利用田间农艺性状鉴定和SSR标记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淮冬麦区96份建国以来育成的主要小麦品种(系)进行了分析,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对96份供试小麦材料的15个主要农艺性状的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阈值为10.5时,可将供试的96份冬小麦材料划分为5个类群,聚类结果与供试材料的地理来源不完全一致。随着年代的变化,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株高降低,茎杆
油菜作为冬季种植的油料作物,在我国南方地区形成了与水稻轮作的种植方式。但目前推广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生育期较长,会影响后茬水稻种植也容易受环境逆境的影响,从而限制了油菜的推广使用及土地的高效利用,因此培育生育期较短且产量较高的油菜早熟新品种具有较高的实际生产价值。本实验室前期用不同发育时期油菜种子为材料通过iFox-Hunting方法建立了一个可诱导油菜基因表达的拟南芥功能获得型突变体库,并从中筛选出
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金融机构,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曾几何时,由于“只存不贷”的经营模式,
本研究挑取了陆地棉TM—1第12、26染色体上的110个BAC克隆对其进行测序和分析,这些BAC克隆插入片段的平均大小是100KB。测序和拼接后首先对其结构、基因功能进行了分析、注释,后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推测棉花与杨树、拟南芥、葡萄、水稻、玉米进化距离的远近关系。结构分析包括基因分布的分析、基因大小及其外显子和内含子的分析、基因岛的分析、GC含量和重复序列的分析等。分析后发现一个富含14个基因
土壤盐碱化是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苜蓿既是改良土壤、保持水土的重要植物,同时又是重要的饲料作物。苜蓿转基因研究进行的较早、广泛也较成功。采用传统的育种方法,选育耐盐品种进展极为缓慢。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本课题研究是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抗旱耐盐基因转入苜蓿中,从而可以提高苜蓿的耐盐碱性。本研究主要以苜蓿的无菌子叶作为外植体,诱导体细胞胚发生。通过对培养基成分等一些影响因素的优化,完成苜
普通马铃薯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 L.)遗传基础狭窄和四体遗传特点这些事实限制了马铃薯新品种的选育。现有品种间杂交常导致新产生的品种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四体遗传的特点使得杂种后代遗传分离非常复杂,阻碍了对有重要经济价值性状的遗传分析,使得许多常规育种项目对性状的选择基于经验,而不是科学之上。马铃薯一倍单倍体是进行遗传学研究和育种实践的一个重要工具。然而,其通过二倍体马铃薯花药培
本试验于2000~2001年在扬州大学实验农场大田内进行,土壤类型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为小麦。供试水稻品种24个,即常规中粳11个、常规晚粳7个、杂交粳稻2个、常规籼稻2个和杂交籼稻2个。每品种均设计0、低、中、高4个氮肥处理,分别为一生施纯氮0kg/mu、6.67kg/mu、13.34kg/mu、20kg/mu。两年试验得到如下一致的结果: (1)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抽穗期、成熟期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