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养殖业中常见问题,影响牛奶质量和产量,同样也是奶牛繁殖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经济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奶牛乳房炎是目前人们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而大肠杆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重要致病菌之一。目前,人们依旧使用抗生素来进行传统治疗,但是,过量及无效的使用抗生素,导致了微生物对这些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并且牛奶质量出现恶化。抗菌素耐药性的增加是人类和兽医医学中的一个严重问题,抗菌素耐药性病原体的出现影响了人类和动物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经济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通过鉴定致病细菌的相关基因,了解治病机理,研究致病菌相关耐药性及基因分型与临床治疗的关系。我五省市奶牛乳房炎生乳中大肠杆菌的流行性、耐药性及其毒力基因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从乳房炎生乳中分离并鉴定大肠杆菌,测定我国五省市大肠杆菌的流行性,通过MIC法测定这些分离株的耐药性,以及通过PCR检测其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本研究分别于2017年5月和9月,从中国的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以及上海市五个奶业主产区,分别从不同规格的牧场采集乳房炎样本(n=497)。使用大肠杆菌特异性16S、通用16SrRNA测序和rpoB基因测序鉴定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通过含琼脂培养后,MIC微量稀释肉汤法以及CLSI判定,通过PCR方法检测其毒力基因。497个样品中共分离出92株大肠杆菌,其中内蒙古自治区19株,河北省19株,上海市24株,黑龙江省18株,山东省12株。对92株菌株进行耐药检测发现,48株耐药,其中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达38株(41.3%),其次为哌拉西林、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等,共有37种耐药表型,有32株具有多重耐药性,最多对8种抗生素耐药,有两株同时对8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92株分离株中,最多有90株携带耐药基因gyrA,对四环素耐药的菌株中有24株携带tetA基因;共检测有75株携带eae基因,被鉴定为EPEC,有57株携带ipaH基因。结果揭示了,我国五省市大肠杆菌的流行性较高,且存在多重耐药性,携带毒力基因。我国五省市奶牛乳房炎生乳中大肠杆菌基因分型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鉴定来自中国五个省份的乳房炎生乳中大肠杆菌,并且对其基因分型并评估这些分离株的风险。2017年5月和9月,从中国的五个省市收集奶牛乳房炎的生乳样品(n=497),分离鉴定得到大肠杆菌92株,通过PCR方法,进行基因分型试验。92株分离株中,系统发育分组可分为5组,分别是B1(35.9%),A(31.5%),C(22.8%)和E(4.3%),另有5株未分配到任何一组中。其中,耐药菌株在B1组中最多;通过毒力基因检测,共检测到75株携带eae基因的菌株,被鉴定为EPEC菌株,此75株菌株可分为5个eae分组,分别为eae-μR-ι2,eae-λ,eae-ξR,eae-vR-ε2和eae-η,并且此5个eae分型均为首次在奶牛乳房炎中发现,此前只在住院患腹泻的病人体内发现过;另外,有65株大肠杆菌可分为7个O血清型,分别为O121,O91,O22,O26,O128,O111和O113。该研究结果强调了,大肠杆菌作为奶牛乳房炎重要的致病菌,后续应当将对大肠杆菌耐药与基因分型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研究方向,以控制治疗大肠杆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的用药过度等现象。因此,政府除了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也应对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在人和动物之间的传播予以关注,对牧场养牛的环境需严格管理,这对由于大肠杆菌引发奶牛乳房炎带来的食品安全和乳及乳制品行业经济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