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R&D具有公共品的溢出性、非排他性、非独占性和高风险性等特征,资本市场不完美及专利制度导致知识扩散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市场失灵成为政府以R&D补贴作为重要政策工具激励企业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依据。但由于使用不同的数据及指标、研究方法和模型,因而关于R&D补贴政策效应的实证研究尚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基于一定时期的R&D补贴政策,国情和制度的不同导致政策本身的异质性,即便相同的政策,其效应也因国家、企业和补贴项目等而不同。因此,R&D补贴作为主要的产业政策工具之一,既不存在最优政策,也不存在通用模式,各国必须根据特定环境和制度加以调整。在创新驱动时代“健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改革下,实现以竞争政策为基础、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相协调,有效发挥R&D补贴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源配置效应,对处于转型现代经济过程中的中国,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国泰安CSMAR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18年的R&D补贴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R&D补贴对中国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有效性、条件性以及对企业绩效的有效性和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第一,R&D补贴显著提高了企业R&D投入和创新产出。第二,R&D补贴配置给创新能力高的企业,其效应更显著;R&D补贴对规模大的企业的R&D投入激励效应显著,而对规模小的企业的创新产出促进效应显著;R&D补贴配置给行业竞争强度高的企业,更能激励企业R&D投入和创新产出;R&D补贴对技术密集型企业R&D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大于对非技术密集型企业R&D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R&D补贴对国有企业R&D投入和创新产出的影响比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显著;R&D补贴对融资约束高的企业的效应大于对融资约束低的企业的效应。第三,R&D补贴显著提高了企业绩效。第四,R&D补贴促进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本研究的创新主要有,第一,新框架。本研究将企业因素(创新能力、企业规模、产权性质)、产业因素(行业性质、竞争强度)和制度文化因素(融资约束)纳入统一的框架中,系统研究了R&D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有效性的边界条件。由此,在分析R&D补贴是促进还是抑制企业创新的同时,探寻了主效应的边界条件,丰富了R&D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第二,新流程。本研究从因果链视角将R&D补贴、企业R&D投入、创新产出、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绩效纳入到因果链中,由此考察R&D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否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促进了企业绩效,由此打开了R&D补贴影响企业绩效改善的路径,为R&D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影响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洞见。第三,新补充。本研究补充了现有文献关于R&D补贴对企业绩效影响研究的不足。本研究的政策意义在于满足一定条件的R&D补贴,其有效性更显著。同时,R&D补贴需关注企业将R&D转化为生产率的能力,才能形成R&D补贴-创新投入产出-全要素生产率-绩效-创新投入产出的自我良性发展路径,让创新成为竞争性市场不断增长的贡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