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红Ⅰ对大鼠肝细胞的影响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jack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丹红1号(1-phenylazo-2-hydroxynaphthol,Sudan I)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脂溶性偶氮化合物,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工业生产。由于其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险性,被禁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但在我国和欧美市场上发现了含苏丹红的食品,引起了普遍关注。早在1975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AgencyforResearch on CancerIARC)就将苏丹红1号归为第三类致癌物。研究发现,用体内、体外遗传毒性试验检测苏丹红1号的遗传毒性,其结果大多显示阳性。苏丹红1号通过多种途径代谢,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活性氧(ROS),其作用的靶器官是肝脏。受此启发,我们试探讨苏丹红1号产生遗传毒性,是否与活性氧引起的氧化性DNA损伤有关。并且本研究选用大鼠肝脏细胞,它不仅是苏丹红1号作用的靶器官细胞,还保留了正常肝实质细胞的许多功能,是检测外来化合物遗传毒性的理想细胞系。已有的研究表明,Sudan I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对许多器官和组织包括肝脏、肾脏、肺组织、心脏以及生殖器官造成损伤,并引发多种疾病。Sudan I在动物与人体内的代谢复杂,生物毒性不易监测,并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因此,Sudan I的毒性及分子机制目前还不清楚。本研究以大鼠肝脏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实验,DPC检测实验和MDA检测等实验,研究了Sudan I的遗传毒性作用,并对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如下:1.Sudan I导致DNA分子断裂Sudan I能否导致DNA分子断裂,学界一直没能达成共识。本研究以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Sudan I对大鼠肝脏细胞DNA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SudanI可引起大鼠DNA的损伤,并且随着Sudan I浓度的逐渐增高,DNA的损伤也随之加重,它们之间具有相应的剂量效应关系。所有Sudan I染毒浓度组(25μmol/L,50μmol/L and 100μmol/L)均能导致大鼠肝脏细胞的DNA断裂,并且具有极显著性(p<0.01)。2.Sudan I导致DNA-蛋白质交联效应在正常细胞中存在着一定量的DNA-蛋白质交联(DNA-protein crosslinks,DPC)。这是DNA与核蛋白的正常联系或其代谢的结果,对维持细胞的正常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当有外来物理、化学因素作用时,则可诱导出过量的DPC。DPC与其他DNA损伤相比,较难修复,DPC仅发生在单链DNA上,表明这种交联只能发生在DNA复制和转录期间,因此DPC的形成,必将对DNA的构象和功能(复制与转录)产生严重的影响,并在其复制过程中容易造成某些重要基因(如抑癌基因)的丢失,导致肿瘤或某些严重疾病的发生。可见DPC过度增加是一种病理现象,是DNA分子的一种严重的遗传损伤。本研究以大鼠肝脏细胞为材料,采用SDS-KC1沉淀法对Sudan I致DPC效应进行了研究,研究证实了Sudan I可诱导大鼠肝细胞细胞产生DPC,DPC趋势随染毒浓度升高不断升高。3.Sudan I导致的大鼠肝脏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在肝的组织细胞中,当Sudan I的浓度为25μmol/L时,MDA含量比对照组低且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显示出明显的低计量效应。当Sudan I的浓度为50μmol/L时,MDA含量比与照组高但没有显著性差异。当Sudan I的浓度为100μmol/L时,MD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结果证明高浓度的SudanI会导致大鼠肝脏细胞严重的氧化损伤作用。
其他文献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其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是一切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基础和前提。然而,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
水是生命之源,是影响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系统中最活跃和影响最广泛的因素,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于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流域生态环境安全都具
东亚三角涡虫(Dujesiajaponica)是扁形动物门的代表动物。由于其在动物演化的历史进程中处于特殊的演化地位,和极强的再生能力,为我们研究动物起源、进化、胚胎发育及干细胞分
土石坝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坝型,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极为重要的坝型之一,然而,土石坝在运行过程中会由于不同的原因而出现多种破坏形式,其势必对工程整体稳定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我国的水库建设中,中小型水库占据着相当重的比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型水库的防洪任务不断加重,研究中小型水库洪水优化调度,对充分利用洪水资源,保护国民经济财产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