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认识论探析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u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通过对人类认识发生的经验观察和心理学分析,揭示了认识发生的条件和具体过程,指出认识所具有的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实际情形,区分了认识的两个层次,主张通过达到认识的高级层次来超越认识的低级层次。在这一过程中,荀子充分吸收了墨家、法家关注现实的思想,但却主张即现实而超越现实,从“一曲”之知上升到“大清明”之知,最终转化现实。荀子还根据认识的方式不同,将认识分为“行”之知和“名辞”之知。“行”之知是一种离言的体验,是知识的根本来源和归宿。“名辞”之知属于名言思维的认识,符合人类名言思维具有的逻辑属性,符合逻辑规律是保证其确实性的必要条件。在这两类知当中,“行”之知是第一性的知,而“名辞”之知是作为第二符号系统的知,其依赖于第一性的知,这也是荀子正名逻辑的基础。荀子探讨了“名辞”之知具有的种种逻辑规律,提出了辩说要注意的原则和所要遵循的逻辑规律,为“名辞”之知确立了逻辑轨范,推进了先秦逻辑的发展。同时因为对“名辞”之知的探讨,也促进了认识论的发展,具体表现就是区分了认识的不同层次,提出了认识的最高境界和终极归宿是“体道”。在这部分,荀子回应名家,一方面正视逻辑和名辩,探讨了“名辞”形成的种种原因和所具有的内在逻辑规律,另一方面主张利用“名辞”的态度,一旦达成目的,就要“舍之”。对于“行”之知与“名辞”之知之间的关系,荀子也进行了探究。具体是探究了“行”之知到“名辞”之知的转变,以及“名辞”之知向“行”之知的回归。这一工作厘清了在荀子那里“行”之知与“名辞”之知的联系与区别,明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得出荀子为“名辞”之知正名,赋予其存在合理性,同时也为“名辞”之知向“行”之知的回归开辟了通途。由此,孔子开创的儒家正名思想在荀子这里得到了更加具体而深入的阐发,确立为一种“正名逻辑”。“体道”是荀子思想的精髓,也是荀子认识论的最高追求。“体道”作为对最高信仰的实现,是因为“体道”即是达到“大清明”认识境界,从而“不为物倾侧”,超越物的奴役,获得真正的自由。
其他文献
慢性肾衰竭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瘀"可以认为是贯穿其始终的重要病因病机。三七作为常用的活血化瘀药,有着抗炎、改善血流动力学、促进各类血细胞分裂生长、抗纤维化、提高免疫等药理作用,已作为治疗慢性肾衰竭的常用药物。从分别中、西医两个方面论述慢性肾衰竭"瘀"的形成机制,探讨三七对慢性肾衰竭"瘀"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广传统中药三七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提供参考。
<正>学习提示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需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世界,让经济全球化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如何客观认识经济全球化?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我们请中国社会科学
期刊
背景目前对慢性前列腺炎(CP)的治疗未达到预期的疗效,亟需寻找新的治疗药物,课题组前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大火草对CP有较好的疗效,但具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 探讨前列腺小体源性miRNA-146a调控TLR-4/NF-κB通路在EAP大鼠慢性炎症中的作用及大火草干预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42只Wistar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激动剂组、抑制剂组、大火草低剂量组、大火草中
裂缝常存在于边坡表面,地震作用会大幅降低裂缝边坡稳定性。针对双层土裂缝边坡稳定性问题,定义上下土层分界处高度与边坡高度之比为深度系数以描述双层土的分布,基于极限分析上限定理,构建“点到点”离散运动学机构,并在此机构中引入一条垂直张拉裂缝,结合拟静力法和强度折减法建立能量平衡方程求解裂缝边坡临界高度和安全系数上限解。计算结果与传统上限法进行对比,验证离散运动学机构的有效性及其解的优越性,同时探究土体
隧道及地下工程初期支护拱架一般采用锁脚锚杆(管)等形式进行固定,主要采用风钻配合人工进行钻眼安装,并通过点焊连接的方式固定在拱架上。该方法存在打设角度不易控制,连接牢固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到锚杆工作效果。介绍了一种简易固定安装控制钻眼角度,再通过垂直L形连接筋实现锁脚锚杆(管)的有效连接,提升了锁脚锚杆(管)与拱架连接质量,研究结论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媒体融合正在不断向纵深发展,媒体运作模式也进一步得到拓展。2022年6月,东方甄选直播间频繁登上热搜,成为直播界的一股“清流”。如今,网络平台的直播“出圈”现象屡见不鲜,分析总结这类现象的背后成因及影响有助于提高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下的发展。本文以东方甄选直播间带货出圈这一现象为研究案例,就融媒体发展中节目及产业项目涉及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相关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虚壹而静"是荀子认识论的重要内容,虚是积极接受新知识;壹将感性和理性认知达至平衡状态;而静指人不要被幻象干扰。"而"表递进,"虚""壹"是认识的前提、方法,"静"是格物后形成的智慧,是一种结果、境界。荀子"虚壹而静"的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不仅超越所处时代,更启发当下的青年如何正确认识客观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