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注射bFGF对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表达的影响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an9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对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的影响及二者在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4-6月龄雄性SD大鼠40只,手术建立胫骨干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只,于实验组骨折断端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每次用量600μg/Kg),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日1次。两组均于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时各处死5只动物,取骨折断端骨痂及周围组织行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新生血管数量,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组织学检查:术后第7天:对照组肉芽组织形成,见少量的成纤维细胞填充于骨折断端;实验组大量肉芽组织形成,并可见成骨样细胞。术后第14天:对照组可见纤维骨痂生长增殖进入骨折间隙,出现膜内及软骨内成骨现象;实验组可见大量纤维骨痂及软骨骨痂,软骨内成骨明显,可见新生骨小梁长入并伴有新生血管长入。术后第21天:对照组软骨骨痂和成骨骨痂出现,并有部分钙化现象;实验组见较多成熟板层骨的出现,提示骨痂塑型期开始。术后第28天:对照组出现大量骨性骨痂,有部分成熟板层骨;实验组成熟板层骨大量形成,骨痂塑性基本完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第7天实验组与对照组骨折端周围均未见新生血管形成。术后第14天实验组骨痂中有新生血管形成,对照组未见。术后第21天与术后第28天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痂周围均有血.管形成,但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显著。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示:术后实验组各时间点骨痂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于术后第14天骤然升高,峰值出现在术后第21天,并延续至术后第28天。而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峰值出现在术后第21天,于术后第28天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实验组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各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峰期延长,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局部注射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痂组织中的表达,并能改变其表达高峰时限,二者共同作用于骨折愈合过程,起到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其他文献
<正>浮选柱的研究受到了选矿界的广泛重视,各种形式的浮选柱应运而生。通过各类设备的横向比较,特别是实践效果的对比,本文提出了一种以浮选原理为主的微细物料分选方法与模
会议
BIM技术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将BIM技术渗入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将变革传统技术,提升生产效率。通过系统分析BIM技术在建筑规划、设计、施工、运营
目的:评估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术后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空心加压螺钉内固
一九二○年(二十八岁) 一月四日 在成都《星期日》社会问题号第三张发表《一个社会问题》,向四川青年介绍北京的“工读互助团”。
1992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原国家教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试行)>,指出"按照干部德才兼备的原则,全面考核校长的德、勤、能、绩",并要求各地"结合
本论文分别于2001年7月、10月和2002年1月、4月在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渝北区环保局、江北区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渝中区儿童附属医院、南岸区环保局、沙坪坝气象局、九龙
目的比较盐酸托烷司琼不同给药方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恶心呕吐效果的影响,寻求比较理想的给药方式和合适的剂量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方法
作为一种新能源利用技术,地温空调系统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然而其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容易造成局部地下水系统动态平衡被打破,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为了评估不同
研究背景:颅颈交界区疾病大部分发生在寰枢关节,而造成延髓脊髓受压进而引起神经系统症状的主要原因即是寰枢关节之间的不稳定,也是需要手术治疗的关键。根据术前牵引是否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