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对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表达的影响及二者在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4-6月龄雄性SD大鼠40只,手术建立胫骨干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只,于实验组骨折断端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每次用量600μg/Kg),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隔日1次。两组均于术后第7天、第14天、第21天和第28天时各处死5只动物,取骨折断端骨痂及周围组织行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新生血管数量,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结果:组织学检查:术后第7天:对照组肉芽组织形成,见少量的成纤维细胞填充于骨折断端;实验组大量肉芽组织形成,并可见成骨样细胞。术后第14天:对照组可见纤维骨痂生长增殖进入骨折间隙,出现膜内及软骨内成骨现象;实验组可见大量纤维骨痂及软骨骨痂,软骨内成骨明显,可见新生骨小梁长入并伴有新生血管长入。术后第21天:对照组软骨骨痂和成骨骨痂出现,并有部分钙化现象;实验组见较多成熟板层骨的出现,提示骨痂塑型期开始。术后第28天:对照组出现大量骨性骨痂,有部分成熟板层骨;实验组成熟板层骨大量形成,骨痂塑性基本完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第7天实验组与对照组骨折端周围均未见新生血管形成。术后第14天实验组骨痂中有新生血管形成,对照组未见。术后第21天与术后第28天实验组与对照组骨痂周围均有血.管形成,但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显著。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示:术后实验组各时间点骨痂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实验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于术后第14天骤然升高,峰值出现在术后第21天,并延续至术后第28天。而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峰值出现在术后第21天,于术后第28天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实验组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各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峰期延长,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局部注射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增加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骨痂组织中的表达,并能改变其表达高峰时限,二者共同作用于骨折愈合过程,起到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