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纷繁复杂,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青年人更重视的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却往往忽视了要实现人生目标最基本的条件——好的身体素质。从近些年国家统计情况来看,青少年身体素质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如何提高青少年体质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很大关注,阳光体育运动正在逐渐改变这种不利状况。本文在前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运动负荷这个锻炼核心要素出发,利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分析不同运动负荷对中学生运动效果的影响,切实从根本上探索适合青少年的运动规律,为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指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长春市第五中学825名和第六中学878名高二年级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监控长春市中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负荷强度的研究。实验前将来自第五中学17个班级和第六中学18个班级作为实验对象,并将其分为四种不同的速度分配:均匀跑型、先慢后快型、先快后慢型和速度突变型。其中,均匀跑型以心率120次/分—140次/分的负荷强度实施监控;先慢后快型以心率130次/分—160次/分的负荷强度实施监控;先快后慢型以心率140次/分—170次/分的负荷强度实施监控;速度突变型以心率160次/分—180次/分的负荷强度实施监控。整个实验分为实验前,中、后三个阶段,持续时间为8个星期,每班每周两节体育课,每节课的时间为45分钟,实验前,中、后的操控过程中,皆以心率作为监控指标,对其负荷强度进行科学化分析与探究。研究结论如下:(1)实施介于120次/分—140次/分的小运动量运动负荷的监控,均匀跑型的心率特征是在1—4分钟之间的心率恢复到晨起安静心率水平,且该中学生身体不易疲劳,处于恢复状态。(2)实施介于130次/分—160次/分的中等运动量运动负荷的监控,先慢后快型的心率特征是在1—5分钟之间的心率恢复到晨起安静心率水平,且该中学生身体易产生疲劳感,但是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3)实施介于140次/分—170次/分的较大运动量运动负荷的监控,先快后慢型的心率特征是在1—5分钟之间的心率恢复到晨起安静心率水平,且该中学生身体较易产生疲劳感,故有运动价值,运动效果不明显。(4)实施介于160次/分—180次/分的大运动量运动负荷的监控,速度突变型的心率特征是在1—7分钟之间的心率恢复到晨起安静心率水平,且该中学生身体极易产生疲劳感,但是能够发挥最大限度的发展及提高运动极限的能力。不同心率下不同强度运动负荷对中学生体质发展有明显促进作用。其中,均匀跑型运动效果明显优于先慢后快型,先快后慢型及速度突变型,学生心理生理乐于接受,身体不易疲劳,处于恢复状态。提示在未来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介于120次/分—140次/分的小运动量运动负荷可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