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31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肾脏黏液性管状和梭形细胞癌(MTSCC)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泌尿外科从2016年10月至2020年8月期间3例经手术治疗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肾脏MT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资料、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的3例肾脏MTSCC患者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布在55~61岁之间。3例患者肿瘤均单发于一侧肾脏,其中1例位于左侧肾脏,2例位于右侧肾脏。3例患者均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其中行保留肾单位手术2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术后均未接受任何辅助性治疗。肾脏MTSCC肿瘤在泌尿系彩超上呈均匀低回声表现,与周围组织分界尚清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显示肿瘤内少许散在点状或纤细分枝状彩色血流信号或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CT检查结果显示:平扫肿瘤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呈轻度强化,界限清晰,其内密度均匀或不均匀。3例MTSCC患者组织形态学特点为含有梭形细胞区、小管状结构以及黏液样间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3例的增殖指数(Ki-67)均≤10%,呈低表达,细胞角蛋白7(CK7)阳性3例、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3例,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P504s)阳性2例,转录因子E3(TFE3)阳性2例,配对盒基因8(PAX8)阳性1例,上皮膜抗原(EMA)阳性1例,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K(H))阳性1例;3例CD117、CD10均呈阴性,绒毛蛋白(villin)阴性1例,CD15阴性1例。3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分别为7个月、31个月、53个月。术后随访至今所有3例患者仍存活,均未发现肿瘤的复发与转移。结论:作为独立的一种肾细胞癌亚型,肾脏MTSCC非常罕见,年龄分布广泛,以成年女性多见,通常为低度恶性,绝大多数为体检时偶然发现,临床表现较隐匿。肾脏MTSCC为乏血供肿瘤,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但确诊仍需要结合术后病理检验和免疫组化。目前,外科手术切除仍是肾脏MTSCC最主要的治疗方式,绝大部分患者术后预后良好。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二甲双胍对肺癌治疗疗效的影响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通过系统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iley、Science Direct、Springer Link 6个数据库,纳入探讨二甲双胍与肺癌预后的相关研究。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HR(hazard ratio,风险率)及95%CI(confid
目的:通过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以宫颈鳞状细胞癌作为对照,研究宫颈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综合荟萃分析结果,研究这两种组织学类型宫颈癌患者复发和总生存差异,为临床医生决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0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妇瘤治疗中心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组织学类型为腺癌(ADC)或者鳞状细胞癌(SCC),两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患者年龄、分期、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
目的:1.探讨如何使用胸部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划分骨骼肌减少症和非骨骼肌减少症。2.研究骨骼肌减少症对于肺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9年126例施行肺癌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肺癌患者术前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d Tomography,CT)影像资料及一般情况资料,进行第四胸椎(The Fourth Thora
研究背景胃癌是世界上新发病例第五位的肿瘤,位于肿瘤相关死亡的第四位。以手术为主联合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是,我国的胃癌患者有80%以上在首次确诊时就是进展期,其术后复发、腹膜转移的风险较大。进展期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腹膜转移是其复发的主要方式,一旦出现,预后极差。因此,如何有效预防胃癌根治术后腹膜转移意义重大。既往研究显示,腹腔灌注化疗药物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及减少复发,但总体效果
目的对甲状腺结节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受试者的术前图像与术后病理结果、组织病理成分与结构进行关联性研究,分析SWE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关键因素,探讨二维灰阶图像、SWE图像及数值与结节病理观察指标间的相关联系,及其在应用于临床实际工作中的价值。方法对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超声检查检出甲状腺结节并接受手术的患者3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其超声图像及病
目的:通过分析肺部结节患者临床特征、肺部CT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验指标等资料,利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肺部结节良恶性的临床诊断预测模型。方法:利用病历库收集2017年7月1日至2020年6月31日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肺部结节患者共240例。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性别、年龄、咳嗽、胸痛、咯血、吸烟史、戒烟时间、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胸外肿
目的:对比腔内Uncut-Roux-en-Y吻合与Roux-en-Y吻合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探讨腔内Uncut-Roux-en-Y吻合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消化道重建中应用的潜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腹腔镜远端胃癌D2根治术+腔内吻合重建消化道16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吻合方式分为:Uncut
目的巨大肝细胞癌(直径≥10cm)预后差、复发率高,目前国内外对巨大肝细胞癌的治疗策略缺乏共识。本研究旨在分析影响巨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评估放射治疗对巨大肝细胞癌的预后价值,并建立Nomogram模型以预测巨大肝细胞癌患者预后。方法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EER)数据库中筛选2
目的:探讨G蛋白耦连受体30(GPR30)与Hippo-Yes相关蛋白(YAP)/转录共激活因子PDZ结合基序(TAZ)信号通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发展中的影响。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9月至2020年4月之间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组织标本,分析GPR30、YAP、TAZm RNA及蛋白表达,并分析三者m RNA表达量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采用GPR30特异
目的探讨eCura评分系统在我国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非治愈性切除后选择合适治疗策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因早期胃癌在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非治愈性切除11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资料。根据eCura评分系统将病例分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