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化学新课程正在全面实施中,化学课堂也因此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教学的模式变了,课堂上问答的频次多了,实验多了,活动多了……。然而,深入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学的实际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益,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大量存在,课程理念难以转化为课堂行为。究其原因,是日常的校本教研重内容、轻行为,是多年来化学教学论忽视教学行为研究,是将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割裂开来研究,是研究的基础很少根植于鲜活的化学课堂等等。这构成了本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基础。◎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教学行为研究的发展和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复杂性思想为指导,在大量的课堂观察基础上,提出了“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教学行为链”两个核心概念,并从哲学、系统科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等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板块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化学课堂结构的CPCP模型,形成了以教学行为对为基础的化学课堂观察与分析视角。◎以课堂观察为基础,结合教学行为的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2大类、7小类、20种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系统和2大类、5种的教学行为链的类别系统,确定了教学行为对的类别、时长、频次、内容、位序和发生位置六种可供测量的属性,确定了教学行为链的形式结构和时间结构两个测量维度,为结构性和可量化的课堂观察奠定了基础。◎对30节常态高中化学课堂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分为整体特征、高效与低效课堂、元素类与原理类内容课堂三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与质性访谈相结合,得到了诸多的发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的变换频率范围;最常出现讲解陈述、汇报交流、提出问题、讲问齐答、实物展示、板书展示、布置任务、动手书写等8种教学行为对;课堂活动基本上是教师控制下的学生听讲、汇报交流、动手书写等;讲问齐答是低效的教学行为对;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后给学生留出思考或讨论的机会是高效的教学行为链;教学行为链种类的选择与教学内容无关;学生汇报交流存在着教室空间的盲区等等。◎应用以上成果和发现,探讨了常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分析的环节和策略,探讨了对不同变量的化学课堂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提出了教学行为优化建议,并形成了基于教学行为对和CPCP模型的化学课堂教学分析的路径框架,为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分析和行为优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