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属植物比较的入侵性分析——喜旱莲子草与同属种的比较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i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有些物种能够成功入侵而有些物种却入侵失败一直是困扰入侵生态学家的一个重要问题。入侵性不同的物种之间的比较研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常用手段。然而很多比较研究在进行不同物种比较时却忽略了亲缘关系对比较研究的影响,即用亲缘关系相差很远的物种进行比较,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没有意义的。近缘的物种拥有相近的进化历史,往往表现出相似的生物学特征。因此,入侵种与其近缘的土著种或入侵能力不强的外来种进行比较能够排除亲缘关系带来的影响,使结果更加具有说服力。  本研究选择的莲子草属是研究这一问题良好的模式材料。莲子草属在中国共有四种植物分布,分别是强入侵种喜旱莲子草、弱入侵种刺花莲子草、外来非入侵种锦绣苋、土著种莲子草。通过野外调查和同质园实验对这四个同属物种基础生物学性状的比较,可以使我们对莲子草属植物的入侵机理、预测和控制有进一步的认识,也可以为入侵生态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  (1)莲子草属三个野生物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差异较大。喜旱莲子草更适于生长在湿润肥沃的环境中,而刺花莲子草在干旱条件下的表现要优于其他两个物种。这说明刺花莲子草在干旱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入侵潜力,这为预测刺花莲子草的潜在入侵区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2)强入侵种喜旱莲子草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能力;在各种环境中都具有较大的比叶面积。因此,表型可塑性和比叶面积可作为莲子草属植物入侵预测的重要指标。  (3)莲子草属四个物种中,莲子草和弱入侵种刺花莲子草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而强入侵种喜早莲子草和外来非入侵种锦绣苋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这说明遗传多样性的高低与植物的入侵性并没有必然的相关关系。刺花莲子草的遗传多样性较高,有可能在将来进化出适于入侵的基因型,需要引起入侵控制学者的重视。  (4)对刺花莲子草、锦绣苋的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刺花莲子草中国种群明显分为两类,即东南种群和西南种群;锦绣苋分为两类,即红草种群和绿草种群。两种植物内部遗传分化明显。  本研究对莲子草属四个物种的生物学性状、生态适应特点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植物入侵机理的理解,为入侵物种的控制和预测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与莲子草属植物入侵机理、预测、控制研究相关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以免耕和少耕为主要方式的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环境和减少机械作业成本等优点。近年来,保护性耕作逐渐被人们重视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识知晓状况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未实施品管圈管理时的患者55人作为对照组,调查分析患者的营养知识知晓率低的原因,确定解
叶色突变体是自然界常见的突变类型,以其性状明显,易于区分辨认的特点,很早就被人们关注。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是一类新的叶色突变体,其性状大多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因此,在生产应用上可作为形态标记性状导入不育系,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纯度快速检测和去杂保纯新技术。同时,也是深入开展植物叶绿体的遗传发育,叶绿素的合成和调控途径,核质间信号转导以及光合作用分子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的理想材料。1994年本研究组
间苯三酚是一种重要的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以均三异丙苯为原料合成间苯三酚,具有原料易得、产品质量高、原料成本低以及环保友好等优势,是今后间苯三酚合成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逆境胁迫。高温是夏季常见的一种非生物胁迫因子,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积累可溶性物质应对各种环境胁
本文为了考察MDFFA与不同烷基季铵盐协同作用对粘土性质的影响,采用XRD、红外、热重分析以及Washbum法研究了MDFFA与不同烷基季铵盐二次、复配改性粘土的膨胀性和润湿性。
  目的:探讨短期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血液透析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肾脏病科接受血液透析合并恶性肿瘤59例患
会议
  目的 探讨使用华法林抗凝时,不同的INR(国际标准化比值)区间对保持血液透析患者长期导管通畅的疗效和出血相关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2011年至2013年间血液透析留置长期透析
会议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世界年总产量超过6亿吨,仅次于水稻与玉米,被列为三大作物之一。因此,保证小麦生产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条锈病、白粉病和叶锈病是世界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常引起产量降低,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虽然化学防治和栽培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病害所带来的损失,但是实践证明,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最为经济、安全和有效的防治方法。由于病菌生理小种的高度变异性,培育抗病品种并不能一劳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