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血液透析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血栓风险的短期临床观察

来源 :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肾脏病透析移植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raksup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短期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对血液透析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肾脏病科接受血液透析合并恶性肿瘤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标准: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3月;病理学确诊为肿瘤;入组时血红蛋白(Hb)70-100g/L,血细胞比容(HCT)<0.33;在治疗前30d内无输血史、无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史、无皮质激素治疗史;最后的化疗时间>30 d.排除标准:促红细胞生成素过敏的患者;病情判断生存时间<12个月的患者.入组患者接受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初始剂量100-150IU/kg/周,治疗4周后的效果不明显,则增加10%剂量).同时口服或静脉补铁.血红蛋白目标值为120g/L,观察期为3个月.治疗3个月后,采用自身对照法对比治疗前后4种血栓分子标志物浓度,包括D-二聚体、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凝血酶原片段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包括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粘度测量法测量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血液屈服应力;血栓形成血小板粘附二用仪测定体外血小板粘附率;结果:共59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45例,女性14例,年龄平均(65.4± 14.8)岁.其中肺癌10例,肝癌9例,前列腺癌8例,胃癌7例,结肠癌5例,乳腺癌5例,宫颈癌5例,膀胱癌5例,直肠癌4例.治疗3月后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粘附率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治疗后D-二聚体、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凝血酶原片段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血粘度随切变率加大而降低.粘度测量法测量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粘度、血液屈服应力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但无明显差异(P>0.05).纤维蛋白原、血浆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PD患者残肾功能对小分子毒素、中分子毒素以及电解质、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对290例PD患者测定腹膜平衡试验、透析充分性评估,同步测定血、尿之电解质、同型半
会议
  目的:探讨阿伦膦酸钠对CKD-MBD伴低BMD患者的应用价值,评估药物对该人群应用中所见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4.1-2014.12期间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诊断为CKD-MBD伴低BM
会议
土壤耕作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一项重要的管理措施,以免耕和少耕为主要方式的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环境和减少机械作业成本等优点。近年来,保护性耕作逐渐被人们重视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知识知晓状况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未实施品管圈管理时的患者55人作为对照组,调查分析患者的营养知识知晓率低的原因,确定解
叶色突变体是自然界常见的突变类型,以其性状明显,易于区分辨认的特点,很早就被人们关注。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是一类新的叶色突变体,其性状大多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因此,在生产应用上可作为形态标记性状导入不育系,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纯度快速检测和去杂保纯新技术。同时,也是深入开展植物叶绿体的遗传发育,叶绿素的合成和调控途径,核质间信号转导以及光合作用分子机理等基础理论研究的理想材料。1994年本研究组
间苯三酚是一种重要的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以均三异丙苯为原料合成间苯三酚,具有原料易得、产品质量高、原料成本低以及环保友好等优势,是今后间苯三酚合成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植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逆境胁迫。高温是夏季常见的一种非生物胁迫因子,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积累可溶性物质应对各种环境胁
本文为了考察MDFFA与不同烷基季铵盐协同作用对粘土性质的影响,采用XRD、红外、热重分析以及Washbum法研究了MDFFA与不同烷基季铵盐二次、复配改性粘土的膨胀性和润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