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老虎山断裂带“天祝空区”地壳纵波速度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xiu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室内的岩石弹性波速度研究有助于油气勘探、地震定位和地震层析成像,是联系地质学与地震测深的桥梁。不同岩石间的弹性波速度差异归因于岩石的矿物组成、孔隙度、温度与压力和岩石密度间的不同。老虎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在其西侧发生过古浪8.0级地震,在其东侧发生过海原8.5级地震。近百年内,在古浪断裂带和海原断裂带之间,尚未发生大地震,因而该区域被称为大地震的“天祝空区”,而老虎山断裂带正好位于“天祝空区”。前人研究表明,未来几十年老虎山断裂带区域上,微小地震可能会密集发生。微小地震(不大于3级)具有震级低、主频率高、密集发生和衰减快的特征。由于能量衰减快,微小地震的弹性波传播距离有限,地表检测地震仪能够接收到的微小地震的震源距有限。近场地壳波速结构,尤其是浅部速度结构对提高微小地震的精确定位有极大的影响。同时,对大量的微小地震进行精确定位有助于判别活动断层发震位置、研究地震孕育以及触发过程。为了提高老虎山断裂带区域的微小地震定位精度,进而了解断层的活动情况,需要对此区域的代表性岩石进行弹性波速度测量。本次研究对象为老虎山断裂带区域的代表性岩石—砂岩、闪长岩、英云闪长岩、变辉长岩和变质砂岩,共计11块岩石样品。实验开始前,从11块样品上钻取并磨制成了直径为20mm的12个岩心;将岩心长度切割并剖光至40.00±0.01mm,成顶底面平行的圆柱体。系统地测量了12个实验样品的长度、直径、质量,并计算密度。使用的实验设备为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活塞圆筒式压机。在室温和围压介于50MPa~500MPa条件下,系统地测量12个岩石样品的P-波速度(Vp)和样品长度随压强的变化。实验方案为压力位于50MPa~200MPa时,间隔为25MPa,以便更好地记录低压条件下速度随压力的变化;压力位于200MPa~500MPa时,间隔为50MPa。在测量波速的过程中,同时测量两压机位移变化,以便估算样品随着压力增加而发生的缩短量,对纵波速度的影响。实验表明,在500MPa范围内,样品长度缩短量小于833μm,绝大部分样品缩短量小于400μm,并且缩短量集中在低压范围内。由于低压条件下,记录到的样品长度缩短量的变化复杂,纵波速度的计算采用样品初始长度。在低压范围内,Vp随着围压的增加呈现对数增加;在高压范围内,Vp随着围压的增加呈现线性趋势增加。这归因于低压范围内,微裂隙随着压力的增加而闭合;高压范围内,微裂隙近乎完全闭合。为了构建速度模型,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除却GYF01-1砂岩样品,所有样品的拟合方差大于等于0.93。同时,临界压力Pc介于200MPa~450MPa,平均值为262.5MPa;结晶岩的Pc平均为250MPa,砂岩的Pc平均值为271.4MPa。对比发现,砂岩的Pc明显高于结晶岩。低压范围内,度量Vp对压力的响应参数av的变化范围为0.2389km s-1MPa-1~0.6369km s-1MPa-1;高压范围内,Vp的压力偏导数Dv平均值2.963x10-4km s-1MPa-1~10.787x10-4km s-1MPa-1。因此,低压条件下的P-波速度-压力的变化速率远大于高压条件下的P-波速度-压力的变化速率。使用拟合参数计算得到的速度-压力导数表明,在低压范围内,压力强烈地影响着纵波速度的变化。同时,通过估算,发现低压条件下温度的增加使纵波速度减小约0.1071km/s。构建的速度-深度模型表明,相同压力下,侵入岩的纵波速度整体上大于变质砂岩的纵波速度、大于砂岩的纵波速度。由于微小地震的信号传播距离有限,能够被地表地震震仪监测到的微小地震均为近场地震。同时,微小地震的弹性波波长短,对速度结构的尺度更敏感。因此,将P-波速度随压力的非线性变化部分与线性变化部分相结合,构建研究区的P-波速度剖面将有助于提高近场微小地震定位精度。
其他文献
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高原向外扩展的前缘部位,是亚洲大陆内部显著的地形过渡带。同时,青藏高原东北缘还是东亚季风区和亚洲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带。于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对检验高原生长动力学模型、理解高原生长过程、探索高原隆升与亚洲大陆内部气候、环境演化之间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生长过程却备受争议。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东北缘内最主要的两条山系-东昆仑山和祁连山作为研究对
21世纪以来,发生在俯冲带的震颤与慢滑移事件(ETS)越来越引发研究者们的关注。ETS在非常年轻而且热的俯冲板片的俯冲带的地幔楔处最多。地幔楔是大陆莫霍面与俯冲带界面的相交处的地幔部分。目前认为在此处ETS多发的原因是地幔楔附近的极高孔隙流体压力(可能近乎静岩压力)导致了产生ETS的一个独立的滑动摩擦区域。在上述背景下研究俯冲带中何种矿物有可能跟震颤和慢滑移事件有关,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含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GPS由于高精度、大范围、全天候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的许多领域,揭示了许多其它手段难以认知的地球物理现象。GPS观测的位置变化完整地捕获了整个地震周期的地壳形变,包括地壳应力积累引起的震间形变,断层突然破裂产生的同震形变,地壳和上地幔逐步恢复到稳态的震后形变,从而成为了地壳形变主要监测手段之一。近年来,由于GPS连续站的广泛应用,高时间分辨率的时间序列捕捉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缘的一条主控边界断裂,也是欧亚板块内部规模最大、走滑作用最显著的板内活动断层。作为阿尔金断裂与祁连山西段一系列走滑和逆冲断裂构造转换的关键部位,阿尔金断裂带东段一直以来都受到地震地质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沿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线性地貌清晰,但该地区震级大于6.5的地震完整记录不足百年,历史上沿阿尔金断裂带东段没有地表破裂型地震发生,其大地震复发模型仍不清楚。此外,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穿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鄂尔多斯和华南地块的过渡区,晚新生代以来,在青藏高原向北东扩展的构造背景下,受东昆仑断裂、西秦岭北缘断裂、龙门山断裂围陷的西秦岭造山带发生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显著的构造地貌,并在先存构造的基础上发育走向NWW和NE两组活动断裂。其中,NWW活动断裂系(白龙江断裂、光盖山-迭山断裂和临潭-宕昌断裂)是研究西秦岭构造变形的关键,对讨论块体过渡区的相互作用、东昆仑断裂东端的构造
活动块体理论将中国大陆构造划分为一系列一级或二级活动块体单元。活动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中国大陆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的基本特征,对中国大陆内部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以及地震类型起着直接控制作用。对于不同块体之间构造边界以及块体相互作用的认识,是理解青藏高原扩展与周缘地块响应过程、以及评估区域地震危险性的关键所在。随着青藏高原不断向北扩展,现今祁连山—河西走廊以及阿尔金断裂系共同代表了青藏高原构造变形的
青藏高原分布着一系列由大型走滑/逆冲断裂带围限的活动块体。其中,横贯青藏高原的东昆仑断裂带作为巴颜喀拉块体北部边界的重要活动断裂,其地震活动性、危险性一直备受关注。时序InSAR技术以及不断积累的长时间尺度大地测量数据成为研究东昆仑断裂带地壳形变特征、揭示东昆仑断裂带两侧岩石圈流变性质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基于D-InSAR和时序InSAR技术处理和分析2003-2010年的ENVISAT/ASAR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现今的构造活动被认为是正在进行中的印度和欧亚大陆之间碰撞的结果。青藏高原的侧向生长、隆升及其深部过程,是了解大陆碰撞变形与演化机理的关键。基于地质或地球物理观测的研究,众多地球科学家提出关于青藏高原隆升的几种不同的物理模型,主要可分为挤压增厚、构造挤出、下地壳流动、拆沉及地幔上涌、印度板块俯冲或双向俯冲等。近年来通过面波成像、接收函数反演或联合反演、地震环境噪声以及走时层析成像等
近年来在圣安德烈斯断层及俯冲带上发现的震颤等大量深部的不稳定滑动现象引发对下地壳断层力学性质的关注,尤其是实验室中对与其孕震机制密切相关的岩石摩擦滑动特征的研究。本论文以下地壳广泛存在的辉石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普通辉石和透辉石两种代表性辉石矿物作为实验样品,在100-600°C之间以及200 MPa(和100 MPa)有效正应力(30 MPa孔隙水压)的热水条件下进行速率阶跃摩擦滑动实验研究。针对
这本书我仅看了一半,也许不该这么早评论,但我害怕现在的想法被遗忘,所以仍将这些半生不熟的结论罗列出来。更何况一本真正伟大的书,无需看到结尾,作者的观念与体会就已表达得一清二楚了。许多人翻开这本书,阅读两三遍却看不下去,原因不外乎人名太乱或者情节交织复杂。的确,几代人重复命名,都叫"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乍一看令人抓狂,想要单凭记忆就厘清人物关系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正因为如此,只有放弃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