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古地震复发模型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er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金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北缘的一条主控边界断裂,也是欧亚板块内部规模最大、走滑作用最显著的板内活动断层。作为阿尔金断裂与祁连山西段一系列走滑和逆冲断裂构造转换的关键部位,阿尔金断裂带东段一直以来都受到地震地质学家们的广泛关注。沿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线性地貌清晰,但该地区震级大于6.5的地震完整记录不足百年,历史上沿阿尔金断裂带东段没有地表破裂型地震发生,其大地震复发模型仍不清楚。此外,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穿过我国倡议的陆上丝绸之路,其大地震复发行为研究对于保障“一带一路”的地震安全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以阿尔金断裂带东段为研究对象,基于Li DAR等高精度地形资料恢复晚第四纪最新多次地震累积位移概率分布特征,通过搜集前人的古地震探槽研究和测年结果,建立晚第四纪完整的大地震复发的时间序列,进而恢复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大地震复发历史,包括时间、震级和同震位移分布的空间展布特征等定量参数,分析其大地震破裂行为,最后结合统计学模型讨论,综合构建阿尔金断裂带东段的大地震复发模型。通过上述研究,本文主要得到如下认识:1)通过系统地测量沿阿尔金断裂带东段(95.4°E-97.2°E)约150公里长的水平位移数据并计算累积位移概率分布,结果显示在疏勒河三联点以西的断裂分段上累积位移表现为约6米的整数倍,且变异系数小于0.25,最近四次古地震表现为6米的特征位移。2)综合牛毛泉探槽和前人开挖探槽得到的古地震事件序列得到阿尔金断裂东段的大震复发间隔在1170-3790年之间,相近的大震复发间隔和特征位移支持特征地震模型。假设10公里的破裂深度和30GP的剪切模量,根据公式估算出阿尔金断裂带东段(肃北-疏勒河段共180公里的破裂长度)的特征震级约为Mw7.6;3)阿尔金断裂东段变异系数和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共同显示,疏勒河三联点是阿尔金断裂东段的运动学性质分界点,肃北三联点到疏勒河三联点之间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而疏勒河三联点以垂直逆冲运动为主。结合前人沿阿尔金断裂带东段左旋走滑速率的研究,我们认为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块运动模式更符合“叠瓦状逆冲转换-侧向挤出”模型4)阿尔金断裂东段的位移分布和古地震时间序列结果显示了低的累积位移变异系数和古地震时间序列变异系数,为了模拟观察到的变异系数,我们通过统计学模拟方法试图模拟观察到的变异系数,模拟结果显示阿尔金断裂带东段上低的累积位移变异系数和古地震时间序列变异系数符合特征地震模型。
其他文献
河流体系的建立,以及其展布样式的时空演变是岩石圈构造运动、气候系统演化以及地表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保存在盆地内的河流沉积物可能记录了地质历史时期河流地貌在构造-气候相互作用下的演化过程。本论文以青藏高原东缘和北天山为实际例证,以沉积学和物源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探讨了不同时空尺度下构造、气候以及河流自身调节在河流地貌演化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并以此讨论了印度-欧亚碰撞前、后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形-地
华北克拉通的基底形成于太古宙,直到早中生代开始破坏,并在早白垩纪达到破坏的巅峰。在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基础上,历经白垩纪末期的燕山运动、古近纪始新世-新近纪中新世裂谷作用和新近纪-第四纪差异升降运动,形成了现今华北地区类型众多、分布广泛的活动断裂及其组合而成的活动构造带,并将华北克拉通进一步分割为鄂尔多斯块体、太行山、华北平原等次级活动块体。目前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主要是受到中生代晚期以来的西太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过去~55 Ma以来的持续碰撞造就了以“世界屋脊”著称的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高达~4500 m、面积超过600×1000 km2,板块碰撞引发的断裂构造活动及地壳形变从喜马拉雅构造带向北延伸超过2000 km直至中亚地区。印度板块以36-40 mm/a的速率向北俯冲欧亚板块,其俯冲量约有一半在青藏高原分解,以此引起了高原地壳的缩短与增厚、褶皱的发育和活跃的断裂构造活动;高原的地
地壳中广泛分布的断层系统为流体扩散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流体扩散会导致断层带孔隙压力增大、有效应力减小,从而使得断层强度降低并易于活动。与注水相关的人类活动通常会诱发/触发地震活动,天然流体活动活跃的区域地震活动对应力场响应敏感,都与流体扩散造成断层应力状态与运动状态变化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人工注入和天然流体对断层带地震活动性的影响,对于深入理解断层带应力状态与地震发生机理、判定地震危险性等具有重要的
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既涉及到地震危险性,又涉及到建筑物抗震脆弱性,同时也涉及人群的暴露程度。因此,减轻地震灾害风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地震发生后,人群正确而高效的紧急避险行为对于提高疏散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具有重要意义。相比火灾、飓风等灾害事故,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地震应急中人群紧急避险疏散效率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收集的社会监控视频为基础,以监控视频记录的人群实际响应
青藏高原在向东扩展过程中,受扬子板块板块阻挡,发生强烈的变形缩短变形,发育了龙门山–雅砻江逆冲带。雅砻江逆冲带作为龙门山逆冲带的南段,是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构造地貌及地球物理特性过渡带,该带位于扬子板块西缘的过渡带上,断裂带空间展布较宽,地形梯度变化并不如龙门山地区显著。因此,其在高原扩展中的作用也往往被低估甚至忽视,其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历史并未得到很好的约束。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青藏高原东部新生代以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处青藏高原与华南地块,巽他地块和印度地块的交汇部位,有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小江断裂,红河断裂,实皆断裂等大型走滑断层系统,是印-亚碰撞,高原扩展,缅甸微板块俯冲,菲律宾板块俯冲,苏门答腊板块俯冲等多种构造作用共同交汇的部位。中生代以来随特提斯洋的开合演化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形历史。复杂的继承性构造交织于现今多种动力学过程,使人们对该研究区的现今地壳变形模式至今未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青藏高原东北缘位于高原向外扩展的前缘部位,是亚洲大陆内部显著的地形过渡带。同时,青藏高原东北缘还是东亚季风区和亚洲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带。于是,研究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扩展过程对检验高原生长动力学模型、理解高原生长过程、探索高原隆升与亚洲大陆内部气候、环境演化之间关系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生长过程却备受争议。本文选择青藏高原东北缘内最主要的两条山系-东昆仑山和祁连山作为研究对
21世纪以来,发生在俯冲带的震颤与慢滑移事件(ETS)越来越引发研究者们的关注。ETS在非常年轻而且热的俯冲板片的俯冲带的地幔楔处最多。地幔楔是大陆莫霍面与俯冲带界面的相交处的地幔部分。目前认为在此处ETS多发的原因是地幔楔附近的极高孔隙流体压力(可能近乎静岩压力)导致了产生ETS的一个独立的滑动摩擦区域。在上述背景下研究俯冲带中何种矿物有可能跟震颤和慢滑移事件有关,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含水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GPS由于高精度、大范围、全天候等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和地球动力学的许多领域,揭示了许多其它手段难以认知的地球物理现象。GPS观测的位置变化完整地捕获了整个地震周期的地壳形变,包括地壳应力积累引起的震间形变,断层突然破裂产生的同震形变,地壳和上地幔逐步恢复到稳态的震后形变,从而成为了地壳形变主要监测手段之一。近年来,由于GPS连续站的广泛应用,高时间分辨率的时间序列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