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多种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的复合污染效应的研究已成为环境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目前,有关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研究多数还是集中在单个化合物的生物效应,随着多种污染物(包括重金属)进入水域环境后,所发生的联合毒性效应往往表现为相加、拮抗或增毒作用。因此,有关预测和治理化学污染物对生物产生毒性的联合作用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特别是对农田水系农药和重金属等主要污染物共存时的生物效应与机理方面的研究。 本文选取在稻区和沿海岸地区广泛使用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三唑磷、氟虫腈(锐劲特)及主要重金属污染物铅、镉为供试药剂,以农田水系中广泛生存的麦穗鱼为试验材料,着重研究复合物的联合作用及亚致死剂量下的毒理学机制,以初步建立开展水生态毒理学研究的一系列快速、简明、可行的试验方法,这对水生态环境污染的监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试验发现,不同水环境对有毒化学品的毒性有一定的影响。在自来水中,氟虫腈、三唑磷、Cd2+对麦穗鱼的LC50(96h)分别为0.205mg/L、0.004 mg/L、6.294mg/L,而在去离子水中,氟虫腈、三唑磷、Cd2+、Pb2+的LC50(96h)分别为0.481mg/L、0.060mg/L、0.732 mg/L、10.265mg/L,说明麦穗鱼对氟虫腈、三唑磷的敏感性高于Cd2+、Pb2+。通过联合毒性试验发现,在试验条件下,氟虫腈+三唑磷(5.3:1,w/w)、Pb2++Cd2+(56:1)、氟虫腈+三唑磷+Cd2+(5.3:1:202)及氟虫腈+三唑磷+Pb2+(5.3:1:175)四组复合物对麦穗鱼均有一定增毒作用,共毒系数(CTC)分别为243、161、325、574,均大于150。而氟虫腈+三唑磷+Pb2+(5.3:1:1071)复合物却表现相加作用,CTC为81。 在供试浓度范围和时间内,处理Ⅰ—Ⅲ(氟虫腈+三唑磷+Cd2+)和Ⅳ—Ⅵ(氟虫腈+三唑磷+Pb2+)对麦穗鱼脑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处理Ⅳ—Ⅵ都在48h时达到抑制程度最强,而处理Ⅰ、Ⅱ、Ⅲ分别在24h、48h、72h达到最强,随着Cd2+浓度的降低,抑制强度推迟,这可能与不同重金属对生物体的毒性作用机理存在差异有关。处理Ⅰ在24h时的抑制率为79.5%,是三唑磷的近4倍、处理IV的1.6倍,但在48h后,处理I、处理IV和三哩磷的抑制率基本接近。处理I一VI在24h时对AChE的联合作用基本表现为增毒作用。 处理I一m和处理IV一VI对肝脏GST活性的影响趋势基本相似,48h时均达到诱导效应最强,随着时间推移,表现为抑制作用。在%h时,处理V和VI对肝脏GST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46.6%、53.7%,明显高于处理11和111。处理I一班在48h时对肝脏GST的联合作用均表现为增毒作用。 处理I一VI对肝脏醋酶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呈一定的剂量一效应关系。cd2+、Pb2+单剂对肝脏酷酶具有诱导作用。三哇磷处理对肝脏酷酶活性在供试浓度范围和时间内,均有抑制作用,96h时的抑制率在54.4一62,5%之间。处理I一VI在48h时对肝脏酷酶的联合作用也均表现为增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