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多年来,中国股票市场从无到有,飞速发展,成为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一道桥梁。很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为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活力。很多投资者也改变了单纯依靠存款使用资金的局面,大批闲置资金被调动起来。在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的过程中,首次公开发行是必经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程序。而在首次公开发行中,只有制定出合理的发行价格,才能公平对待筹资的企业和股票市场投资者双方,准确的体现出企业的价值。但事实上,纵观世界不同国家一级市场的初始收益率,抑价发行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股票市场越不成熟,抑价水平越高。这严重影响着一级市场的效率与风险。
从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学者开始着手于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的研究。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很快成为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都有收获。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大约开始于1997年左右,对影响首次公开发行初始收益率的因素以及是否应采用市场化定价看法不一。
本文在第一章中首先界定股票首次公开发行的含义,而后延伸至首次公开发行的定价,并用数字展现世界各国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普遍偏低的事实。
第二章系统的介绍了关于股票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偏低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第三章则从估值方法和价格发现机制两个方面阐述了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的一般方法。在第四章中,首先分三个阶段回顾了十多年来我国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发行定价的方式,在此基础上,结合第二、三章利用2000年—2003年4月的数据寻找我国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偏低的原因及特点。
最后一章在前文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我国应坚持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市场化的方向。选用合适的估值方法,采用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与此同时改善发行市场环境,包括推行股本的全流通、规范二级市场交易和培育市场投资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