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农”问题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当前,在我国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以大连商品交易所为代表的期货交易所不断探索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新模式,开辟服务“三农”新路径。“保险+期货”模式是完善我国农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保障农民收入有着积极的意义。 自从2015年“保险+期货”模式开始推行后,截止到2017年底,三大期货交易所共开展了近 100 个试点项目,其中半数以上项目在国家级贫困县展开,涉及大豆、玉米、棉花、白糖和橡胶5个期货品种,30余家期货公司参与进来,不仅帮助农户有效的规避了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也达到了扶贫的目的。 期货公司是“保险+期货”模式的重要参与方,然而,目前的业务模式中未体现期货公司的核心地位,有必要深入分析该模式,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保险+期货”业务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各方参与者的定位与角色;进而以场外期权产品为核心设计了期货公司的业务,并以玉米试点项目为案例分析了“保险+期货”业务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期货公司具有核心地位,“保险+期货”业务的核心在于场外期权设计和场内期货对冲。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做好人才、技术和资金的保障措施,同时建议期货公司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与保险公司的衔接,重视市场容量等以更好地开展“保险+期货”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