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乌梅,别名酸梅、黑梅,由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Armeniaca mume Sieb.)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加工而成。乌梅主产于四川、福建、浙江等省,全国以四川省产量最大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梅,别名酸梅、黑梅,由蔷薇科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Armeniaca mume Sieb.)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加工而成。乌梅主产于四川、福建、浙江等省,全国以四川省产量最大,为川产药材主流品种。为了充分开发利用川产大宗药材,提高乌梅的质量标准,本文就其药理作用、化学成分、质量标准进行了研究。 乌梅的入药方式,历代本草记载有去核和连核使用两种,汉代的《金匮玉函经》首次提出“去核”,之后历代都沿用去核,如唐代的《新修本草》、《食疗本草》都记载为“去核”用,直至宋代才有了连核用,《太平圣惠方》为“洗令净”,并无规定“去核”。此后金元、明清时代去核和连核用都有记载。现代,乌梅是否应分部位药用仍存在争议,《中国药典》二000年版一部,净乌梅和乌梅肉都有收载。因此明确乌梅的入药方式,是建立乌梅规范的质量标准的前提。 对乌梅各部位的药理作用进行了初步比较研究。根据乌梅敛肺平喘、涩肠止泻的功能主治,设计了对小鼠镇咳作用的影响,对新斯的明所致小鼠小肠亢进的影响,对番泻叶所致小鼠腹泻的影响三个药理实验,对乌梅肉、核壳和种仁的药理作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镇咳的入药部位为核壳和种子,涩肠止泻的入药部位为果肉和核壳。以上研究表明乌梅各部位的药理作用不同,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建议乌梅应分部位药用。 对乌梅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与鉴定。以采自四川省大邑县斜源镇的乌梅为原料,从中分离鉴定了两种三萜类成分,经UV,HR-MS、1H-NMR、13C-NMR鉴定为熊果酸和齐墩果酸。以前有学者认为乌梅中的三萜类成分为熊果酸而非齐墩果酸,本研究首次证实了在乌梅中这两种成分共存。
其他文献
本文讨论的是1930年代“国难”背景下,“思想界”关于中国政治出路的论争。“思想界”的主体是知识分子,他们依靠报纸、刊物等传媒发表他们对于政治问题的一系列看法。本文以
<正> 一、考点梳理(一)古代商业发展概况1.宋以前的中国商业: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而著名,所以后人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
按照出租人对购置一项租赁设备的出资比例来划分,融资租赁可分为单一投资租赁和杠杆租赁两种类型。杠杆租赁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首先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最高级、最复杂的租赁
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都是财务会计的计量主张,对企业收益的确定有着重大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两者之间存在诸多不同。本文将从会计目标、企业收益的计量、资产的计量、
第一,本论文详细阐述了HACCP体系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基本原理和特点以及推行步骤、实施意义,并且对HACCP体系与传统质量保证体系及其它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比较。
目前以可靠度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已经在工程结构中逐步开始采用,其以结构的可靠度评估结构的安全性,代替传统的单一安全系数设计方法。由于单一安全系数法不能作
筹资活动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起点,企业无论是以权益资本方式还是负债资本方式进行筹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筹资风险不可能被完全消除,但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本文
本文认为,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以其在训诂学上的杰出成就,足以跻身于清代一流训诂学家之列而无愧色。他找到了异字同义以及声近语同的根源。他将研究训诂之学与探求古代文化有机地
通过对国际上各种新的学评教(SET)工具的共性和差异的分析,梳理出SET工具开发和使用中蕴含的八对矛盾,它们分别是:工具开发依据的理论内隐和理论外显的矛盾;教师中心和学生中
通过大跨度工字钢承重支架在跨高速公路现浇箱梁施工的研究与应用,总结出了一套工字钢承重钢支架施工工艺,有效地解决了净空受限,大跨度跨高速公路,保证公路正常通行的现浇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