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业的核心,它的破产倒闭不同于一般企业,不仅威胁到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影响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可以说,银行危机是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问题,尤其是在我国金融业2007年全面入世的背景下,如何防范它,或者说是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它的成本,是我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银行危机是银行在经济活动中,降低或丧失了部分或全部功能,影响到银行在金融活动和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是银行发展由正常状态向不正常状态的转折。而耗散结构主要研究的是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因此,可以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研究银行危机的问题。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开放环境下,系统内部的熵增加不可避免,由于系统从外部引入的负熵流不足以抵消内部熵增甚至为正,导致混沌状态上升,最后由随机涨落引致系统走向无序。银行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体,依据耗散结构理论,银行危机的形成主要通过三个方面:银行的内在脆弱性引起银行系统内部的熵增加,它是银行危机发生的根源;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银行外部的熵流,它通过内因起作用,是引发银行危机的外部条件;银行中的突发事件是系统随机涨落的表现,它一方面积累了银行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又导致银行最终发生质变,在银行危机中起到关键作用。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实证分析中国银行业近15年来的发展状况,得出结论认为从1992年到1999年中国银行业存在潜在的银行危机。为预防系统走向无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系统内部熵增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只能从外部引入足够大的负熵流,以及控制随机涨落两个方面入手。因此,提出三点对策预防银行危机生成:构建有效的银行监管制度减少内部熵增,把握金融自由化的步伐引入负熵流,建立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控制随机涨落来预防银行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