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银行危机生成机理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3499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银行业又是金融业的核心,它的破产倒闭不同于一般企业,不仅威胁到银行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且影响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甚至威胁到国家安全。可以说,银行危机是一个重要的公共政策问题,尤其是在我国金融业2007年全面入世的背景下,如何防范它,或者说是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它的成本,是我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银行危机是银行在经济活动中,降低或丧失了部分或全部功能,影响到银行在金融活动和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发挥,是银行发展由正常状态向不正常状态的转折。而耗散结构主要研究的是系统如何从无序走向有序。因此,可以从耗散结构理论来研究银行危机的问题。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开放环境下,系统内部的熵增加不可避免,由于系统从外部引入的负熵流不足以抵消内部熵增甚至为正,导致混沌状态上升,最后由随机涨落引致系统走向无序。银行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体,依据耗散结构理论,银行危机的形成主要通过三个方面:银行的内在脆弱性引起银行系统内部的熵增加,它是银行危机发生的根源;银行外部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决定了银行外部的熵流,它通过内因起作用,是引发银行危机的外部条件;银行中的突发事件是系统随机涨落的表现,它一方面积累了银行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又导致银行最终发生质变,在银行危机中起到关键作用。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实证分析中国银行业近15年来的发展状况,得出结论认为从1992年到1999年中国银行业存在潜在的银行危机。为预防系统走向无序状态,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在系统内部熵增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只能从外部引入足够大的负熵流,以及控制随机涨落两个方面入手。因此,提出三点对策预防银行危机生成:构建有效的银行监管制度减少内部熵增,把握金融自由化的步伐引入负熵流,建立突发事件管理机制控制随机涨落来预防银行危机。
其他文献
为了从本质上杜绝当前印章造假盗用带来的权益侵害,在分析印章示信原理的基础上,阐释了印章防伪技术与理念的传统误区及被动特性,针对当前印章使用习惯与盖印特点,以信息数字化图
膨胀量对高压编织软管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参数。针对超低膨胀量的要求,文章分别在内层材料选择、内层尺寸设计、编织层材料选择、编织工艺、外层材料选择、外层尺寸设
金融产业组织是各国在市场经济中长期研究的课题,也是我国在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中国金融业在二十世纪末和二十一世纪初发生的变化是显著的,面临
中国金融制度正处在深刻的制度变迁过程中。这种变迁既体现在金融组织结构的变迁,也体现在金融制度约束条件的变迁。给定金融组织结构变迁,中国金融制度变迁是金融制度约束条件
伴随着经济实证研究的兴起,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上的广泛应用,很多金融领域定性研究开始转向定量研究。信用风险的量化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巴塞尔协议》。世界性大银行认
通过对实例分析,说明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由于可以营造学习、信任、交流、共享、互助、上进的氛围,因此可以使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创造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