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坦利·亨培克(StanleyK.Hornbeck),美国职业外交家,著名的中国通。作为美国远东政策的顾问和专家,亨培克对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对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亨培克在中国生活近五年,密切关注中国的状况,并以此来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美国在1929年到1933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第—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也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美国对华政策的重要决策者和执行者,亨培克的态度受到了其在中国的生活经历、美国的国内局势和中国形势的影响。因此在美国对华政策中,亨培克始终坚守他所认为的美国的国家利益,而且他对自己的政策建议深信不疑。这一时期,关于美国的远东政策,只有总统罗斯福和国务卿赫尔比亨培克施加了更多的影响。但不论是罗斯福还是赫尔对远东事务都没有深入了解,因此亨培克的认知和建议在对华政策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政策建议多次得到总统和国务卿的认可。本文以斯坦利·亨培克为切入点,通过论述他担任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时的对华思想与实践,研究他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从亨培克的思想和行为透视30-40年代上半期美国对华政策乃至美国远东政策的方向。满洲危机爆发后,亨培克作为远东司司长,他的态度犹豫不定。亨培克分析了事变的原因,从提出的解决方案中可以看出,亨培克始终坚守门户开放政策,不主张美国进行单边行动,但也反对美国参与国联讨论危机以及与其他大国的联合行动。随后亨培克倡导无所作为的政策,并且重新定义了史汀生的不承认政策。之后他重提经济制裁,建议美国筹备海军,并希望美国改善与苏联的关系。正是由于美国这种无所作为的态度,助长了日本无所顾忌的侵略心态。《塘沽协定》签订之后,中日处于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这段时期亨培克逐渐脱离了他坚守的门户开放政策。虽然亨培克相信,从长远利益考虑,一个强大而独立的中国将能更好地为美国的利益服务,但是他仍然反对美国从政治上或经济上给予中国援助。因为他担心这种做法可能招致日本的敌对,从而导致美日之间的战争。所以,亨培克不再坚持理想化的门户开放政策,并提倡对日实行睦邻友好的政策。亨培克给美国政府决策者提供的建议是:一方面抛弃无所作为的政策,另一方面,对日本侵略中国问题采取消极态度。亨培克相信,一个国家可以表现出一种“不赞成的默许”,同时也应当准备好“大棒”,并希望从长远来看中日关系会有所改善。七七事变后,面对中国的求援,美国政府也只是给予道义上的援助。为了避免美国承担与日本发生冲突的风险,亨培克采取了观望的态度,建议从道义上呼吁中日停战,拒绝联合调解,倡导美国保持行动独立,这些绥靖政策助长了日本肆无忌惮的侵略气焰。随着战事扩大,亨培克逐渐认识到援助中国的重要性,倡导温和的政策,主张全面保护在华的美国公民,反对采用中立法。之后,亨培克的态度发生转变,由考虑建设性的和平方案转移到提出全面制裁措施,还建议考虑对日本实施禁运。二战愈演愈烈,国际局势也越来越复杂,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亨培克在与总统罗斯福、驻日大使格鲁的博弈中,开始寻求积极的远东政策。这一时期亨培克的态度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转变对国际局势的发展至关重要。纵观各个时期亨培克对华政策的态度:满洲危机爆发时,亨培克犹豫不决;七七事变爆发初期,亨培克的态度回归现实,反对美国援助中国,奉行不干涉的政策;随着战事扩大,国际形势告急,亨培克认识到援助中国的重要性,倡导加强海军力量;当亨培克意识到战争无法避免时,他开始转向中国,建议美国改善与苏联的关系,从而利用中国和苏联牵制日本。然而这已经太迟了,珍珠港事件的爆发标志着长期以来亨培克政策的失败,同时也预示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失败。因此,纵观1931-1941年这十年期间,从亨培克对中国思想认识的变化以及对中美关系所做的努力,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美国对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