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半规管裂开综合征是以振动和压力/声音诱发的眩晕、自听增强、耳鸣、听力下降或听觉过敏等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这种综合征最初是在二十多年前提出的,它是由于覆盖在上半规管的骨质缺失导致中颅窝和上半规管(SSC)之间的产生第三个窗口。一些研究人员提出,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先天性的,即出生时非常瘦弱的婴儿在成长中没有完全发育,从而导致覆盖在上半规管的骨质持续薄弱,最终导致成年期出现上半规管裂开。创伤如闭合性头部损伤也可能参与骨质破坏的过程,从而使迷路易受颅内压的波动的影响而引起上半规管裂的症状。上半规管裂主要通过颞骨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诊断。早期研究建议使用高分辨率CT扫描(HRCT),但近年研究表明,锥束CT(CBCT)在诊断内耳异常(包括上半规管裂)方面远优于HRCT。可以用于诊断该综合征的其他方法包括前庭诱发性肌源性电位(VEMP)、纯音听力测定法(PTA)、耳蜗电图(ECoG)和磁共振(MRI)。上半规管裂的治疗主要依靠外科手术,目前手术方式主要分为两类:半规管堵塞;半规管重建并圆窗加固。具体手术入路因人而异,可以选择乳突入路(TMA)、耳道入路(TCA)或中颅窝入路(MFA)。激素和高龄与覆盖上半规管的骨厚度减少有关,特别是更年期妇女。西方研究表明,随年龄增长,骨质减少。而在东方世界尚无类似研究。据此,我们进行了中国人的上半规管骨厚度变化的研究。目的:明确中国人覆盖上半规管的骨厚度随年龄增长是否变化,及不同年龄组内女性与男性之间的骨厚度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设计:这是一项回顾性观察研究。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311名患者进行颞骨CBCT扫描。年龄范围为3~90岁。我们制作了一份图表,内容包括人口统计学数据、上半规管骨质厚度测量结果。图像取自已保存的影像数据,并在Poschl线上重建,拍摄覆盖上半规管的骨的最薄区域。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及SAS进行统计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体中位数为0.71,平均差为-0.0210(95%CI;-0.13260.0906),女性的中位数为0.72,而男性的中位数为0.71。女性和男性骨厚度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7113)。按年龄对数据进行分组,平均差为0.0801(p=0.1557),结果显示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根据年龄差异对每个性别组进行分类,结果显示45岁以下和45岁以上的人,女性(p=0.6672)和男性(p=0.1336)均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厚度无明显变化,男性和女性均表现出相似的结果。CBCT清晰显示了上半规管以及内耳的解剖结构。这种方法可能成为诊断上半规管裂的重要参考标准。